(
课件网)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礼法结合 司法独立,保护个人权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法律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处。 教化是社会治理的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 孟子见梁惠王 商鞅与秦孝公 景监(秦国的宦官)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商鞅: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 (梁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法治 德治 无论是德治还是法治的治国理念,能否被统治者采纳并发挥作用, 要看它是否顺应时代需要。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着眼于防范与惩处 着眼于教育与引导 硬 软 中华法系的特点:礼法结合 两者相辅相成 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 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标要求: 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 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目录 一、礼法之争: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二、礼法结合: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三、礼法之和: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01 礼法之争———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德治思想的产生 1)夏商: 商纣王炮烙之刑 殉葬的奴隶 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礼法之争 (一)夏商周时期:德治与法治思想的起源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45,梳理以下三朝的德法历程。 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夏朝 商朝 西周 德治 (礼) 的起源 法治的起源 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进步性 《禹刑》 《汤刑》 《九刑》 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材料: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人民对罪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甄别。———武树臣:《中国成文法的起源》 习惯法 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 思考1:结合材料,概括此时期的法律类型;反映矛盾? (一)夏商周时期:德治与法治思想的起源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45,梳理以下三朝的德法历程。 1.背景: 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铁犁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土地私有制确立;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百家争鸣. 思考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德治与法治之争的背景。 (二)春秋战国时期: 德治与法治之争———礼法之争 2.表现: 子产作刑书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郑国贤相)“铸刑书”(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拉开中华法系的序幕。 法治 子产 叔向(晋国政治家)反对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 礼治 叔向 1) 春秋时期:第一次礼法之争 ① 政治: ② 经济: ③ 文化: 1. 公元前536年,郑国的子产“铸刑书”,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此事遭到叔向的不满,并致信子产称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这反映出( ) A.郑国采用法家思想治理国家 B.德治与法治的争辩 C.儒家注重道德礼义教化民众 D.儒法已成蔚然大宗 思考3:叔向为何反对颁行成文法? B 原因: 叔向不愿丧失贵族阶级生杀予夺的特权,认为公布刑法违反“礼治”。 【检测练习】 儒家却认为礼可以治理社会: 儒家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