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 常建 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浩渺的的诗海里,蕴藏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诗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使他们于其中或成就事业,或修身养情。孟子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人生得意须尽欢,穷则退隐山林间。寄情山水,徜徉山林未尝不是一种别样活法。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唐代诗人常建的诗歌世界,品味清新怡悦的意境,沐浴着朝阳,陶冶我们的性情吧!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1.能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这首古诗。 2.品读古诗,体会作者感情。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常建,盛唐著名诗人,有《常建集》,与王昌龄是朋友。一生仕途不得志,晚年的生活基本上是寄情琴酒,隐居作诗。这首诗抒发了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整体感知———作者简介 本诗选自《全唐诗》卷一百四十四(中华书局1960年版)。破山寺,即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兴福寺。禅院,寺院。江苏常熟虞山是苏南风景名胜,现已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虞山北麓的兴福寺是佛教寺院,景致迷人。由于诗人仕途失意,所以寄情于山水,游览名山古刹,云游四海,寻幽探胜,从而写下了这首诗。 整体感知———背景资料 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是一种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 题壁诗有多种类型。就载体而言,题壁诗虽然都是题在墙壁上,但墙壁又有寺壁、石壁、邮亭壁、殿壁、楼壁之分。 就内容而言,题壁诗皆有感而作,是有所寄托的。大致可分如下类型:第一,政治抱负。这类诗大多对现实不满,不平则鸣。第二,生活困难,乞求得到社会赞助,题诗于壁,广而告之。有的甚至带有商品性质,题诗者据以牟利。第三,志趣爱好。有些诗颇富哲理,堪称警句。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林升的《题临安邸》等,都是流传千古的题壁诗。 整体感知———知识链接 破山寺,即兴福寺,古址在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后禅院,禅院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即“后禅院”,为僧人居住区。题目的意思是:写破山寺后禅院。交代了写作的内容。诗人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见旭日初升,光照山林,又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面对这幽美的圣境,作者慨然命笔,写出了这寄托自己遁世情怀诗篇。 常熟虞山是苏南风景名区,现已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虞山北麓的兴福寺是佛教名刹,景致迷人。寺中禅院的一块石碑上,镌刻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手迹,成为兴福寺画龙点睛之笔。 整体感知———文题解读 韵 脚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 ▲ ▲ ▲ 整体感知———朗读诗歌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译文】清晨,我走进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高的山林。 初升的太阳。 首联交代了诗人来到破山寺的时间及所见。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颔联写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译文】小径弯弯曲曲通向幽静的深处,禅房就掩映在那花木丛中。 僧人住的房舍。 弯曲的小路。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译文】山中景色使鸟儿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 颈联紧承颔联,进一步渲染禅房周围清幽的环境:山光、鸟、潭影,让人感觉心境空灵。 指山中美丽的景色。 使……怡然自得。 指山光和天色倒映在潭里的清澈秀丽的影子。 人的世俗之心。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译文】各种声响此刻全都沉寂,只有钟磬声在空中回荡。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尾联两句以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