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28646

七下11《山地回忆》教学设计

日期:2025-03-3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8次 大小:1987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七下,山地回忆,教学设计
  • cover
七下11《山地回忆》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审美鉴赏:通读全文,梳理主要事件,把握“妞儿”的形象特点及与“我”的情感变化。 思维能力:细读对话,分析人物语言,理解妞儿直率、泼辣、善良的多重性格。 语言运用:积累语言,掌握“土靛、挂火、沤”等方言词汇及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1、通过事件概括与细节分析,全面认识妞儿的形象。 2、结合具体语句,体会人物对话中蕴含的乡土气息与时代精神。 教学难点 1、理解“阜平蓝”的象征意义,感悟战争背景下军民鱼水情的深刻内涵。 教学流程 一、导入———从“颜色”窥见时代 1、情境导入: 展示“阜平蓝”布料图片,提问: “为何作者称这种颜色为‘阜平蓝’?它承载着怎样的记忆?”(原文:“这种蓝的颜色……想起在阜平穷山恶水之间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 2、明确目标: 通过“阜平蓝”这一线索,走进战火中的温情故事,解读平凡人物的伟大。 二、通读·理“事” 1、速读圈画: 任务:默读全文,用“△”标出“我”与妞儿一家交往的事件,用四字短语概括(如“河边争执”“送袜结缘”“贩枣买机”)。 2、预设事件: 河边争执 → 送袜结缘 → 日常往来 → 贩枣买机 → 离别赠布 3、详略分析表: 详写事件 略写事件 作用 河边争执、送袜结缘、贩枣买机 日常往来、离别赠布 突出妞儿的“矛盾美”:泼辣与热忱并存 三、细读·析“人” 1、对话品析(小组合作): 任务:分角色朗读“河边争执”对话(原文第4-10段),完成表格: 妞儿的语言 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 “洗脸到下边洗去!”“真卫生” 泼辣直率 表面责备,实则关切 “我给你做”“保你穿三年” 善良热忱 对八路军的支持与信任 “沾他什么光……做活” 幽默要强 亲密如家人的调侃 点拨:从“争吵”到“赠袜”,体现妞儿“刀子嘴豆腐心”的淳朴性格。 2、细节深挖: 例句:“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原文第6段) 提问:此处比喻有何作用?(预设:以自然景物写人物艰辛,暗示根据地人民的坚韧。) 四、深读·悟“情” 1、情感升华句精读: 例句:“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原文结尾) 讨论:为何用“激荡”一词?删去后表达效果有何不同?(预设:“激荡”既写黄河水势,又写情感澎湃,凸显记忆的深刻与绵长。) 2、象征意义探究: 问题:“阜平蓝”与“红布”分别象征什么?(预设:“阜平蓝”象征艰苦岁月中的朴素坚守;“红布”象征新生活的希望与胜利的喜悦。) 五、小结与作业 1、学生总结:用“欲扬先抑”结构简述妞儿形象(如:“她虽言辞锋利,却……”)。 六、作业设计: 1、基础题:摘抄3处体现妞儿性格的句子,并批注分析。 2、实践题:采访家中长辈,记录一件“军民互助”的往事,整理成200字短文。 七、板书设计 详写:争吵·赠袜·贩枣 → 泼辣·热忱·要强 略写:日常·离别 → 温情延续 “挂火”“下剩”→ 方言中的烟火气 “阜平蓝” = 艰苦坚守,“红布” = 胜利希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精读文本,赏析方言口语与生活化场景的运用,体会孙犁“诗化小说”的风格。 思维能力:深析主题,理解“小人物”在战争中的价值,培养对军民情谊的共情能力。 文化自信:勾连现实,探讨“平凡奉献”的意义,传承团结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分析文中方言词、生活化对话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贩枣买机”等情节的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 领悟孙犁“以柔写刚”的创作手法,感受战争文学中的温情书写。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方言中的烽火记忆 1、温故知新: 学生分享作业中采访的“军民互助”故事,教师点评细节的真实性。 2、问题切入: “文中哪些‘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