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28671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件 15.1《谏太宗十思疏》(共64张PPT)

日期:2025-04-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8次 大小:16433381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件
  • cover
(课件网) 导 入 太宗以谁为镜呢?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代刘昫的《旧唐书·魏徵传》 唐太宗李世民 学习目标 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活动现象、特殊句式。 2. 了解本文论证思路,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 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谏:劝谏 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解 题 谥号,由礼官为古代帝王死后议上。自西汉至隋朝的皇帝多称谥号。(只有诸侯、嫔妃、帝王将相、卿等有身份的人才有,平民没有。谥号可褒可贬。) 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继任皇帝一般称为“宗”。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后,每个皇亲才都有了庙号。 年号,新皇登基,为区别上一任皇帝,纪自己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自汉武帝继位始有,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自明朝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唐太宗:庙号 知识补充 帝号,包括谥号、庙号、年号、尊号、国号 尊号,皇帝在位时期,由臣下给予的尊称,亦作为帝号。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尊号字数不一,常遇事而累加。 国号,即国家称号,中国古代国号就是一个朝代名称,历朝建国者第一要事即确立国号。 知识补充 例如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皇帝) 帝号:清圣祖康熙皇帝 谥号:仁 庙号:圣祖 尊号:无 年号:康熙 国号:清 一般来说,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仁宗、元英宗等。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嘉靖皇帝、康熙皇帝等。 疏 文体知识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解 题 “讽、谏、谤、讥、说”区别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诽:背地里议论) 讥———微言讽刺指责别人的过失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壹·知人论世 魏征 作者简介 魏征 (580—643),字玄成,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 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写作背景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