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民教育-出卷网-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音乐的独特魅力》 课题 学习项目二 音乐为什么会让人浮想联翩 单元 二 学科 音乐 年级 七年级 教材分析 本教学内容围绕音乐引发联想的现象展开,借助《四首海的间奏曲之四》《大海》《红色娘子军》等经典作品,引导学生探究音乐要素与联想、情感表达的关系,理解联觉在音乐感知中的作用,让学生体会音乐的独特魅力,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学习目标 1. 了解联觉与联想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声音属性和感觉系统之间的联觉对应关系。2. 能通过不同声音属性产生联觉,进而展开视觉、情感联想。3. 培养学生对音乐情绪、情感的感知能力,提高音乐表现力和艺术表达能力。4. 鼓励学生根据音乐展开想象,进行创意活动,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多元文化理解能力。 核心素养描述 审美感知:通过聆听不同风格音乐作品,感受音乐节奏、旋律等要素,提升学生对音乐情绪、情感的感知,培养审美情趣。2. 艺术表现: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锻炼音乐表现力和艺术表达能力。3. 创意实践:激发学生根据音乐想象进行创作,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4. 文化理解: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音乐文化特点,认识音乐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重点 1. 在音乐活动中,通过音乐音响产生联觉,进而引发联想。2. 培养学生通过音乐要素判断音乐情绪、情感及形象的能力。 难点 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从文化角度分析音乐与联想的联系。2. 帮助学生准确把握音乐联觉因素,实现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有机融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播放节奏欢快、旋律轻松的音乐《菊次郎的夏天》,引导学生闭眼聆听,分享聆听时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或感受。 思考:“为什么听到这段音乐会有这样的联想呢?音乐是如何做到的?” 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本节课主题。 通过轻松的音乐和分享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对音乐引发联想现象的思考,自然导入课程。 新知探究 - 联觉机制探究 1. 联觉:是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引起其他感觉器官反应的心理活动。教师举例说明联觉在生活中的体现,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遇到的联觉现象,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加深对概念的理解。2. 对比播放《四首海的间奏曲之四》与《大海》片段。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要素对联想的影响。总结:布里顿通过强力度、不协和音响表现“汹涌大海”,德彪西用弱力度、快速旋律表现“微波荡漾”。 1.认真听讲,跟随教师思路理解联觉概念。积极回忆并分享自己生活中的联觉经历,如听到下雨声联想到清新的空气和宁静的氛围;看到红色联想到热情、活力等。2. 分组讨论,积极分享自己联想到的大海画面,认真倾听他人观点。学习音乐要素分析方法,加深对音乐与联想关系的理解。 让学生在聆听和讨论中,感受不同音乐作品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表现方式,理解音乐要素与联想的紧密联系。 新知探究 - 音乐要素与情感判断 播放《红色娘子军》管弦乐组曲中的两个主题,引导学生聆听并判断哪个主题表现 “英雄”,哪个主题表现 “恶霸”,从音乐要素方面分析理由。总结:主题一连续下行旋律表现坚定(英雄),主题二低沉慢速表现阴险(恶霸)。展示《喜洋洋》和《小白菜》的旋律,引导学生观察乐谱形态,判断情绪并讨论相关形态特征。 聆听音乐,判断主题表现的形象,从旋律高低、节奏快慢等方面分析理由。2. 观察乐谱,判断情绪,讨论音符高低、节奏疏密等与情绪判断的关系。 培养学生通过音乐要素判断音乐情绪、情感及形象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音乐表现力的理解。 课堂拓展 展示《江雪》诗句和《寒江独钓图》。2. 引导学生根据联觉因素(低音、慢速、松弛音色)设计配乐方案。 1. 小组讨论并填写联觉等级表格。2. 分享配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