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38393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拟行路难(其四)》课件(共23张PPT)

日期:2025-04-2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8次 大小:280027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 cover
(课件网) 朱熹说:“鲍明远才健,其诗乃《选》之变体,李太白专学之。” 鲍 照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元嘉三大家”之一 李白 的偶像 南北朝文学巨匠 七言诗始祖 导入 【知人论世】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拟 行 难 路 鲍照 南朝·宋 鲍照 拟 行 路 难 (其四) 学习目标: 1.了解鲍照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其中的哲理。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 -- 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 拟,模仿。(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鲍照《拟行路难》18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酌酒( ) 踯躅(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泻: ②吞声: ③踯躅: ④断绝: zhuó zhí zhú 倾,倒。 声将发又止。 徘徊不前。 停止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拟行路难(其四) 鲍 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首诗中直接表现诗人情感的是哪个字? 愁 水—地势的高低—东西南北流 人—门第的高低—人生的贵贱穷达 问题探究一:这首诗中诗人为何而愁?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比兴 仕途坎坷,怀才不遇 ——— (门第决定人生) “命” -- -- 门阀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入仕实行门阀制度,即以门第出身地位为唯一的选拔标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阻塞了天下寒士的仕进之路,使广大寒士命途坎坷,心中激愤难抑。 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 才高寒士,郁郁不志。 心怀不平,不平则鸣。 -- -- 九品中正制 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 -- 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沈德潜《古诗源》 前世评价 “不说破”有两个优点: 1.含蓄蕴藉。 2.吸引读者去品味诗作,去追寻诗人的身世经历。 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思与愤懑的? 想一想: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平静压抑 比兴手法。以水流起兴,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隐含不平之气。 反问,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 诗人故作恬淡,声称安于命运,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越是说人生有命是正常的,越能显示这一现实的荒唐。越是说愁,就越是透露出精神上无可解脱的痛苦,让我们感受到一颗被压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