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粽叶飘香寻家味———《端午粽》 内容分析: 《端午粽》这篇课文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讲述了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及其来历。课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第1自然段先介绍每到端午节,外婆就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红枣粽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以及外婆会热心地让“我们”把粽子带给邻居吃;最后点出了端午节吃粽子这一习俗的由来。课文语言既生动又形象,如,在对红枣粽样子、味道的描写中,作者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箸竹叶、糯米、枣,这些叠词的运用,使得句子读来富有节奏和韵味。课后第1题是在上一课读好句中停顿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练习读好长句子,特别提示注意分句间标点的停顿。第2题指向找出课文中关于红枣粽样子的明显信息,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第3题是选做题,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了解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旨在丰富学生对端午节的认识,了解传统节日的历史与文化。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及其来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与文化产生兴趣。语言运用:识认生字和新偏旁,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思维能力:能通过学习课文说出红枣粽的样子、味道等。审美创造:感受生动的语言,体会浓浓的亲情。 【教学重点】1.认识“端、粽”等生字和偏旁米字旁,读准多音字“了”。会写“节、米”等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教学难点】1.能说出红枣粽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及其来历。 活动流程:情境导入:粽叶飘香寻家味———《端午粽》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提问导入,揭示课题 1.了解端午节和习俗。(1)你知道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哪些节日吗?(2)对于端午节,你了解多少?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江自尽,后人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3)在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点拨: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4)端午节有包粽子的习俗。你喜欢吃粽子吗?你吃过哪些馅儿的粽子?2.简介粽子,揭示课题。粽子 又称“角黍”“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粽子种类繁多,北方有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粽、鲜肉粽、八宝粽等。我国民间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3.板书课题(板书:端午粽)。教师强调“端”和“粽”的发音。 1.预设: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2.学生交流2.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对端午节有简单的了解,引导学生交流生活经历,补充端午节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节: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词。(1)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2)多种方式朗读词语,读正确。2.学习多音字“了”。(1)识记字形。①联系生活识记:学生观看图片,依次说出图中食物的名称,教师点击屏幕出示“大米、鲜肉、红枣”3个词语,引导学生结合图文识记“米、肉、枣”3个字。②加一加识记:立+山+而=端 米+宗=粽 认识新偏旁:米字旁()———含“”的字一般与粮食有关。③熟字比较识记:米—来;分—刀;肉—内;了—子(2)游戏巩固识记。3.指导书写。(1)提醒学生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笔画,注意上下结构的字各个部件的比例、宽窄及空间关系。(2)教师范写并示范讲解书写要点,学生跟着书空练习。节:5画,上下结构。上宽下窄,上短下长。草字头的长横要写平;横折钩在横中线起笔,折钩稍稍左斜,。米:6画,独体字。左右对称,先写点、撇,再写“木”。“木”的竖在竖中线上,撤捺要舒展。间:7画,半包围结构。注意笔顺,先写点,再写竖、横折钩,最后写“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