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本框是《政治与法治》的开篇内容,起着引领全书、奠定基础的重要作用。它承接历史,从近代中国的国情和主要矛盾出发,阐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及其探索,为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做好铺垫,是后续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等内容的逻辑起点。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内容结构 本框主要包含三目内容。第一目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阐述了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表现及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第二目 “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列举了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各种政治力量提出的不同方案,如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等。第三目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重点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最终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确立的历史必然性。 三目内容层层递进,从分析国情和矛盾,到展示不同政治力量的方案,再到突出中国共产党方案的胜利,逻辑严谨,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缘由。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中国近现代史的部分内容,对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以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这为学习本框内容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然而,初中阶段的学习多停留在史实的记忆层面,对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各种政治力量的本质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确立的必然性等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理性的分析。 认知能力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渴望通过探究来获取知识。但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历史和政治问题,如不同政治力量方案的本质差异、中国共产党方案胜利的原因等,可能在理解和把握上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启发。 情感态度 学生对国家的历史和发展有着较高的关注度,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朴素的认同感。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必然性缺乏深入认识,容易受到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因此,通过本框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政治观,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三、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 通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的探索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心,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科学精神 在分析近代中国国情、各种政治力量的方案以及中国共产党方案胜利的原因等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客观分析历史现象和政治现象的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态度。 公共参与 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 三种建国方案的内容、代表者及结果。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意义以及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原因。 难点 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在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中脱颖而出的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