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会科学思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阐述科学思维的含义,清晰区分科学思维的特征,包括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结果具有预见性和可检验性;深入理解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涵盖对个人成长、社会实践以及维护真理等方面的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有效提升学生识别科学思维与非科学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思维的崇尚之情,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学生严谨、求真、务实的思维习惯,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思维在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全面理解科学思维的含义和基本特征,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对这些特征进行准确分析和阐释。 深入领会学习科学思维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在把握规律、解决问题、捍卫真理等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和可检验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在实际情境中体现这两个特征。 引导学生将科学思维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实现从理论认识到实践应用的转化。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展示:播放一段关于 “中国天眼”(FAST)发现脉冲星的科普视频,展示科学家通过 “中国天眼” 进行天文观测和研究的过程。 问题引导:提问学生 “科学家是如何通过‘中国天眼’发现脉冲星的?这一过程体现了怎样的思维方式?” 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科学思维的好奇心,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 领会科学思维。 (二)新课讲授 科学思维的含义 理论讲解: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科学思维的定义,强调科学思维是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同时,说明科学思维与不科学思维的区别,不科学思维是主观臆想的、不合逻辑的、片面僵化的思维。 案例分析:展示案例 “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引导学生分析门捷列夫在研究元素性质和原子量关系的过程中,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通过对大量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发现元素周期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思维是基于实践、遵循规律的思维方式。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哪些思维方式属于不科学思维?” 每组推选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加深学生对科学思维和不科学思维的认识。 科学思维的特征 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理论讲解:教师讲解科学思维追求认识客观性的内涵,即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不盲目崇拜权威,不盲目相信书本结论,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 案例分析:展示案例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引导学生分析伽利略通过实验推翻亚里士多德 “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正比” 的错误观点,说明伽利略在实验过程中如何坚持从实际出发,追求认识的客观性,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结果具有预见性 理论讲解:讲解科学思维结果具有预见性的特点,即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案例分析:展示案例 “牛顿根据万有引力定律预测哈雷彗星的回归”。组织学生讨论牛顿是如何运用科学思维,通过对天体运动规律的研究,准确预测哈雷彗星的回归时间,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思维的预见性特征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理论讲解:教师讲解科学思维结果具有可检验性的含义,即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越是复杂的事物,对它的认识越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案例分析:展示案例 “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