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42030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学案(含答案)

日期:2025-04-07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69次 大小:12079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5课,工业革命,工厂,制度,学案,答案
  • cover
选必2第5课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程标准】 1.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2.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学习目标】 运用唯物史观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大机器生产,生产力的巨大进步。 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理解工厂和工厂制度(劳作方式)的出现。依据材料概括工厂制度的特 点,能够辩证分析工厂制度的影响。 结合必修,理解工业革命对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和发展的推动作用。 4、阅读史料,多角度辩证分析生产方式变化导致生活方式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近代以来大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出现。 难点: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时空定位】 【核心概念】 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扩展到欧美,资本主义以机器大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手工工场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它既是生产领域的革命,也是社会关系领域的变革。 大机器生产:工业革命后的劳作方式,大批产业工人被雇用到机器厂房中,按照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大机器生产。 手工工场:工业革命前的生产组织形式,有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包买商的管理和控制下,家庭劳动形成了分散的手工工场。集中的手工工场是将指资本家把不同工序集合在同一生产场所进行(劳动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 工厂:机器大生产带来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资本家把机器和工人集中起来在专门化的厂房里用机器进行生产。 工厂制度:资产的运营经营活动主要以工厂为基本单位的企业制度或组织形式。 【自主预习】 一、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根据知识体系自主在教材中勾画、填写,并加以记忆) 学习任务1:阅读教材P25—P26,归纳概括机器大生产的背景及影响? 背景: 生产专业化: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 工业革命的推动: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 影响: 带来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任务任务2:阅读教材P25-P26,归纳概括工厂制度特点? ①时间:为保证机器的昼夜运行,工人实行倒班制。 ②管理: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意识,迫使工人服从管理。 ③生产:生产流水线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处于工厂主的监督管理之下。 ④原料: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学习任务3:阅读教材P26和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工厂制度的影响? 材料:一:18世纪八、九十年代,像阿克莱特那样使用水力机的工厂,总投资约为三、四千镑。1786年大卫·戴尔的工厂投保资产为4800镑,1788年卡特莱特的“革命工厂”的投保资产为13000镑。 ———斯坦利·查普曼《早期的工厂主》 材料二:工厂制度催生了女性劳动力需要,随着机器的引入和工厂的兴起,大量廉价的劳动力需要催生了对女性工人的需要。 材料三:近代史料记载,江南制造总局的设备来源———一为容闳赴美采购的机器,二为从虹口美商旗记铁厂购入;福州船政局的设备主要订造于英、法;华盛纺织总厂、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所用设备无不从英国、美国、德国等国进口。 影响: ①经济: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催生近代企业管理制度,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标准化生产模式诞生。 ②政治:促进家庭领域与社会生产领域分化,妇女走出家庭加入社会生产,社会地位提高; ③随着工厂数量和规模的扩大能够进一步,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④促进了经济发展,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人类由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 ⑤消极:将工人异化为机器,压抑人性。贫富分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