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42864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测试习题(含答案)

日期:2025-04-3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4次 大小:5156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单元,第二,官员,选拔,管理,测试
  • cover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有人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作为一种选官制度,其选拔标准是( ) A.帝王的喜好 B.才能和学识 C.财富的多寡 D.门第的高低 2.有学者认为:文官制度确立以后,由于文官的职业有所保障,社会地位较高,待遇优厚,文官队伍比较稳定,极少有人中途辞职或退职。文官是政府政策的主要执行者和日常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他们不与内阁共进退,执政党的更换基本上与他们无关,所以他们可以保证政策执行的连续性,避免周期性动荡。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A.文官制度决定西方国家的政治走向 B.文官制度已成为西方政治的稳定器 C.文官制度保证了西方国家长治久安 D.文官制度杜绝了西方政府腐败现象 3.明清时期,科举制发展为四级考试,即院试一乡试一会试—殿试。参试者需逐级参考,考过低级别才有资格参加更高级别的考试。考试内容固定为四书五经程朱理学,形式主要为八股文。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官员考核制度严格 B.科举制度具有随意性 C.政权统治基础扩大 D.选官机制的活力衰退 4.文官制度最早诞生于19世纪的英国。随后,西方大部分国家效仿英国也建立起了各自的文官制度。凡是实行文官制度的国家都十分重视文官培训,先后建立起了各具特色的文官培训制度,尤以英、美法、德、日较为完善。西方国家的文官培训制度( ) A.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需要. B.对民选政府形成了有效制约 C.解决了权力分立与制衡带来的弊端 D.冲击了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 5.汉代中央政府在考察和试用被推举(察举)者时,各地推荐的人才最后都要经皇帝策问才能确定。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据此可知( ) A.士族垄断选官的局面被打破 B.门第出身逐渐成为选官标准 C.官吏选拔任用注重实际才能 D.学子出仕途径增加趋势明显 6.下表是南宋嘉定(宋宁宗年号)六年(1213年)“四选”官员(吏部铨选的四类官员)人数统计表。据此可得出的史实是,南宋 A.冗官现象最终得以解决 B.平民入仕受到一定阻碍 C.科举制发展到成熟阶段 D.士大夫阶层的日益固化 7.唐朝科举考生在“省试及第”后,须参加吏部的考核,合格后才能授官。考核的项目是“身(体貌丰伟)言(言词辩证)书(楷法道美)判(文理优长)”。这一举措( ) A.促进了官员素质的提升 B.实现了人才选拔的公正 C.推动了书法艺术的臻美 D.掀起了民众健身的热潮 8.宋朝社会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下列属于这一现象产生原因的是( ) A.科举制的完善 B.九品中正制的确立 C.察举制的发展 D.八股取士制度形成 9.郭素萍在《论西方文官的职业化》中认为西方文官制度要求文官对政党必须是公正超然的,不得公开参加党派之争和政治活动,对政治问题保持缄默,忠诚地为政府服务。这一规定有利于( ) A.实现政治与管理的结合 B.杜绝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C.避免争权夺利现象出现 D.提高政府工作稳定性和持续性 10.有学者指出:“南京国民政府的考试院虽有严密的组织和众多的人员,但却是一个政治上无能的机构,无法执行许多预定任务,经考选录用的人员为数很少,而大多数高级官员都是靠个人影响和家庭关系任命的。”这说明当时中华民国 ( ) A.考试程序仍待完善 B.考试强调资格出身 C.五权分立名存实亡 D.考试与任用相脱节 11.九品中正运行之初,品第人物必须提供三个项目:一曰世,二曰状,三曰品。“世”指家世,“状”指政绩才能,“品”指言行品德。据此可知,当时的九品中正制( ) A.以重家世为最要 B.重在维护士族的特权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适应了政治军事需要 12.东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鉴于当时地方州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