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蜀 相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成就,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抓住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3.通过诸葛亮的英雄事迹,体悟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敬佩之情。 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 字 ,自号 ,京兆杜陵人, 大诗人。他创作的许多诗歌,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 。因其卓越的成就,被人尊称为 ,与“诗仙”李白齐名。诗作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著有《杜工部集》。 其中著名的有 等。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子美 少陵野老 唐代 “诗史” “诗圣” “三吏”“三别” 杜甫(712—770) 第一时期:35岁以前,读书壮游时期。《望岳》,渴望建功立业,兼济苍生,有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 第二时期:35—45岁,困守长安时期。《兵车行》《丽人行》,十年困苦生活,使杜甫看到了政治的黑暗,忧国忧民。 第三时期:45岁—48岁,投奔新皇被俘,后因触怒皇帝,失去为官兴趣,经千辛万苦来到四川。三别三吏《春望》,揭露兵役黑暗,同情人民。 第四时期:48—58岁,漂泊西南时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岳阳楼》《登高》《秋兴八首》抒发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 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像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759年,诗人杜甫避乱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于城西浣花溪边修建了几间草堂定居,开始了在蜀中较为稳定的生活。第二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2.写作背景 浣花溪畔 杜甫草堂 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兴起于南朝成熟于盛唐。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每句平仄相间,上下句平仄相对,每句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平仄示例: 丞相(平仄)祠堂(平平)何处(平仄)寻(平) 锦官(仄平)城外(平仄)柏(仄)森(平)森(平)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八句四联 颔颈对仗 偶句押韵 讲究平仄:二四六分明 蜀 相(七律) 读 对 读 诗 (1)思考: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2)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杜甫游武侯祠的所见所感。 感伤叹惋 咏史怀古诗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以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借古讽今等目的。 鉴赏要点:1.抓题目:弄清凭吊地点 2.看内容:了解历史事件 3.辨手法:明确作者情感 以意逆志 用 意象及主观感受 推测 作者写作 诗歌的本意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2.描写郁郁葱葱的翠柏有什么作用? 讨论:1. “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明确:1.丞相: 以官职名去称呼,含有尊敬之意。 2.寻 含义: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