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与反思 【指导思想和设计理念】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发现、创造、表演音乐美和享受音乐的乐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及相互间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对家的热爱之情。 【教材教法简析】 这是一首广泛流传的美国田园牧童歌曲。四三拍,大调式,旋律优美、流畅。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由两个重复变化的乐句构成,舒展的节奏,曲调在平稳中带起伏,使旋律优美而又有荡漾之感,描绘了绿草茵茵的宽阔牧场,水牛、小鹿、羚羊的欢跳及夜幕下星星闪烁,牧场在宁静的夜晚中的美丽景象,富有诗意。 第二部分在上移五度跳进后,以宽松的节奏展开,使得曲调更加优美而抒情,它不仅表现了开阔空旷的家园意境,而且还纵情的抒发了人们对可爱的家园的赞美之情。 最后的乐句再现了歌曲第二乐句的旋律,曲调又趋平稳,它使人们完全沉浸在这美丽的家园情景之中,感受和表达了对可爱的家甜美生活的热爱情感。 【学生学情分析】 从五年级的学生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对音乐很感兴趣,而且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上课纪律好,举手发言胆子比较大。特别是在歌曲演唱这一块上,识谱能力较强,能够按照音乐的旋律歌唱,富有感情,尤其是一些女生,这一群力量比较庞大,有能力去带动班上几个乐感较差的学生。 【教学目标】 (1)用平稳、悠长的气息和柔和、连惯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歌唱,表达对家乡的依恋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2)学习弱起小节的含义和它在音乐中的表现效果。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让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 (2)弱起小节的学习;长音的延长时值。 (3)歌词的填入,字与音对齐。如:那儿的儿化音和那儿没有儿化音的填入。 【教学方法】 1、诱导教学法 有效地降低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歌曲的主题。 2、 哼唱法、接龙传唱法 学生们经过反复哼唱和练唱,对乐曲十分熟练,音准、节奏已准确无误这一情况下,让同学们一句紧接一句地传唱。这样,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歌声此起彼伏,一浪接一浪,学生的情绪很快达到高潮,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小组合作法 在学习歌谱时,师指导唱一、三乐句,然后小组合作自学二、四乐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发挥了小老师的作用。 【教学手段】 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我用学生自学及让学生当小老师,利用生帮生的方法,让能干的学生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投入到音乐学习中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与体验。分层次教学,培养学生全面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课前准备】 课件 大歌单 钢琴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发声练习 老师用钢琴伴奏,学生用“呜”练习音阶和声。 二.带着歌曲描绘的意境,有感情地齐唱《牧场上的家》。 师:上节课我们学唱了牧场上的家,你瞧,那广袤无垠的草地,那一碧如洗的蓝天,那清新自然的空气多么令人陶醉啊!就让我们一同用最美的声音来描绘此情此景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力,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全身心投入到歌曲中。) 师:牧场真美啊,谢谢你们动听的歌声,如果能把心中快乐的音符唱得再短促跳跃些,那牧场上活泼可爱的小鹿和羚羊就更加喜欢我们了。加上跳音记号试试。(要求学生把快乐的唱得短促跳跃些) 三.师生互动 出示一声部歌谱,邀请学生和老师一起演唱,学生演唱一声部,老师演唱二声部,让学生感受和声的美。 四. 学唱二声部合唱。 1.跟琴齐学合唱部分中第二声部的乐谱。 2.跟琴用呜唱二声部旋律。 3.一声部唱歌词,二声部用呜演唱。 4.跟琴带歌词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