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 素养达标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1.时空观念:掌握明中期高产农作物的传入、明清时期的小说和戏曲的发展等内容。2.史料实证:根据具体史料,探究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等内容。3.历史解释: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随着欧洲传教士来华,出现了“中学西渐”和“西学东渐”。4.唯物史观:明清时期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5.家国情怀: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思想活跃,使社会价值取向和文化倾向发生了巨大变化 【重点难点】 重点:明至清中叶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明至清中叶思想领域的变化。 难点:明至清中叶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时空定位】 【知识解读】 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经世致用一词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当时的伪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 类书与丛书:类书,是古代起工具书作用的资料汇编著作。根据具体内容摘录各种不同书籍上的材料,分门别类重新编排,以便学者查找。丛书,是多部书籍的汇编。将不同的书搜集到一起一并出版,原则上保持各书原貌。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关系 自然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 小农经济: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单位,以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为生产方式,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一种类型,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 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本主义萌芽:指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的现象,其实质为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是明朝后期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对中国当时社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只出现在江南地区个别部门,稀疏而微弱,全国范围内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但未促成中国社会的转型。 【主干知识】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学习聚焦:自明朝后期起,农业、手工业、商业各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 (一)经济发展 1.农业 ①明朝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新农作物品种的输入,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引进并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影响:农业得到发展。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刺激了人口增长。 ②江南等地区农业多种经营的发展,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 ③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反映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受到冲击)影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受到冲击。 【特别说明】苏湖———指江苏苏州和浙江湖州(太湖流域)。南宋“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经济重心南移。湖广———在明清时代及其以后指两湖(湖北、湖南)。“湖广熟,天下足”体现了两湖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地。 2.手工业 (1)手工业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2)出现手工工场(或资本主义萌芽) ①时间:明朝后期,南方的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 ②实质: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特别说明】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其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新型雇佣关系。 (3)商业 表现: ①白银普遍流通: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 ②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 ②商业资本的集聚,商帮出现: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会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