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案 课 题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课 型 新授课 核心素养 (一)生命观念 1.理解青蛙的外部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2.使学生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及两栖类的特征。 (二)科学思维 理解青蛙和蜥蜴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外部形态、生理特点、生殖发育的特点;掌握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主要特证。 探究实践 1.通过对青蛙外部形态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青蛙的外部形态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2.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态度责任 1.通过学习青蛙的有关知识,进一步树立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并通过对保护青蛙意义的了解,继续培养学生的生态学观点。 2.通过对保护青蛙意义的了解,让学生树立生态学的观点及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 重点 1.理解青蛙的外部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2.掌握两栖动物的概念及两栖类的特征 教学 难点 1.理解青蛙的外部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2.两栖动物的概念。 教学 方法 观察法、实践法、对比法、讨论分析法、归纳及综合思维 教 学 过 程 集体备课 二次备课(手写) 一、情境引入: 本课可播放青蛙生活习性录像,创设情境,引出课题;也可由教师将青蛙、蟾蜍浸制标本出示给学生。同时提问:这些动物的名称是什么?属于哪一类动物?引出课题。在这部分教学中应使学生明确两栖动物的概念。 二、自主探究: 通过学案出示自主探究题,指导学生根据有关问题自主学习。巡视,辅导,注意个别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及时发现问题。 三、合作交流: (一)、两栖动物的概念 播放青蛙的生活视频,出示讨论题: 1.青蛙的成体与幼体形态一样吗? 2.幼体生活在何处,用什么方式呼吸? 3.成体生活在何处?用什么方式呼吸? 学生经过观察、分析,学生能归纳出:由受精卵发育成的蝌蚪,无论在外部形态还是内部结构都像鱼,有尾、用鳃呼吸,只能生活在水中。慢慢地,蝌蚪先长出了后肢,再长出前肢,尾、鳃都逐渐消失,还形成了肺,发育成为还能上陆生活的成蛙。 教师归纳总结:我们可以简单地描述青蛙的发育过程:卵———蝌蚪———幼蛙———成蛙,其幼体和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属于变态发育。 青蛙是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也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 出示蝌蚪、青蛙的图片、思考题: 提示从青蛙的外部形态有哪些与水、陆两栖生活相适应?从a.身体分部; b.体色; c.皮肤; d.感觉器官;e.四肢等几方面观察思考。 1、青蛙身体呈什么颜色 与它生活的环境相同吗 为什么 青蛙身体呈青绿色,与它生活的环境颜色相同,为保护色,有利于捕食和御敌。 2、青蛙的头部有哪些器官 分别有什么作用 青蛙头部前端有一对鼻孔,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口中有舌,没有牙齿。有一对眼睛,眼睛后方有一对鼓膜,可以感知声波。 皮肤裸露、光滑、有黏液,可以辅助呼吸。 3、比较青蛙前后肢的差别,想一想,这与前后肢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青蛙前肢短小,可以支撑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既能跳跃也能划水游泳。 4、青蛙成体的呼吸器官是什么 幼体呢 青蛙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以辅助呼吸。 5、青蛙既能在陆地上生活,也能在水中活动,有哪些特征与水生生活或陆生生活相适应 学生尝试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头部呈三角形;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后肢趾间有蹼等。与陆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有鼻孔,陆地上呼吸的通道;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有眼睛和鼓膜,感觉器官发达,有四肢,适于陆地生活。 通过以上观察,归纳后,使学生理解青蛙的外部形态与两栖生活相适应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