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55941

第7课 百家争鸣(共34张PPT)初中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04-04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2次 大小:1404624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7课,百家争鸣,34张,PPT,初中,历史
  • cover
(课件网) 百家争鸣 第七课 课件 时空观念 公元前 2070年 公元前 1600年 公元前 1046年 公元前 771年 公元前 476年 公元前 221年 公元前770年 夏朝 商朝 西周 东周 春秋 战国 奴隶社会建立 奴隶社会发展 奴隶社会鼎盛 春秋:奴隶社会走向瓦解 战国:封建社会逐渐形成 (1)了解老子的思想主张,知道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教育成就。(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知道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理解百家争鸣的意义。(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导入新课 这是山东嘉祥的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拓片,展现了春秋晚期孔子拜访老子的情形。孔子和老子是著名的思想家,他们有哪些思想主张?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家?这个时期,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又出现了什么新的气象? 孔子见老子画像拓片 目录 老子和《道德经》 孔子和儒家学说 百家争鸣 壹 贰 叁 老子和《道德经》 壹 姓名 生活时代 国籍 地位 著作 姓李,名耳 道家学派创始人 春秋后期 楚国人 《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书影 “子”是一种尊称。春秋前期,一般称卿大夫为“子”。春秋后期,由于学者著书立说和讲学之风兴起,人们也用“子”来尊称著名的学者和老师。 老子简介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①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 ②一切事物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思想主张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 ④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退之道,不争而胜 。 道之柔,弱之胜强 。 ———《道德经》 ③在处世上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思想主张 孔子和儒家学说 贰 孔子 姓名 生活时代 国籍 地位 思想收录 姓李,名耳 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 春秋后期 鲁国人 《论语》 孔子见老子画像拓片 孔子简介 没落贵族 1岁 有志于学 15岁 仕途之路 创办私学 30岁 再度出仕 51岁 辞官出走 55岁 20岁 开始十四年的周游列国 仕途之路 68岁 结束周游返回鲁国 整理古籍,修订六经 73岁 孔子离世 孔子弟子编写《论语》 孔子简介 孔子 核心思想 何为“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张问仁,子曰“恭、宽、信、敏、惠”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所谓仁,就是自己要立足,也让别人立足; 自己要通达,也让别人通达。 “仁者爱人”仁:爱心,同理心 ———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统治者应体恤民意,爱惜民力,社会就和谐。 “仁” 政治主张 材料: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下》 材料: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体现出民本思想,有利于使民众心悦诚服,社会稳定,也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些对今天提倡的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 教育成就 杏坛 《孔子讲学图》 “学在官府” “学术下移” (1)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作用: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局面,促进教育在民间发展 三千弟子, 七十二贤 孔子部分弟子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