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上《朝花夕拾》导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激发阅读中国经典作品的兴趣,培养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语言运用]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的名著阅读方法。以给鲁迅写信的方式表达阅读收获。 [思维能力]了解作品的内容,梳理鲁迅的成长经历,分析其笔下人物的性格特点,探究鲁迅的思想。(重点) [审美创造]感受鲁迅平淡质朴的笔墨中蕴藏的深厚情感。(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作品的内容,梳理鲁迅的成长经历,分析其笔下人物的性格特点,探究鲁迅的思想。 教学难点 感受鲁迅平淡质朴的笔墨中蕴藏的深厚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对于鲁迅先生你了解多少呢?(爱憎分明、经常撞墙、勇于斗争)实际上这样的一个大文豪也有和我们一样的童年,今天让我们跟随《朝花夕拾》看看在鲁迅的青少年时代都经历了哪些事情。 (二)简介《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唯一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示晚年时期。书名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晚年回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人和事,共收入十篇散文,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 (三)阅读《朝花夕拾》的方法 阅读作品集或传记类文章,我们要怎么入手呢? 我们要先看目录和前言,如果课本上有导读,我们也要认真看看导读,通过阅读目录,我们知道《朝花夕拾》共包含十篇散文,分别是 《狗·猫·鼠》 玩了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看了俩插图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去了五猖会 《无常》 见了白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被迫读私塾(12—17岁) 《父亲的病》 家中生变故(13岁祖父入狱) 《琐记》 南京去求学 《藤野先生》 东京去学医 《范爱农》 归国会好友 前七加后三,十篇要记全,小引到后记,一共十二篇。 我们已经读过了作品,但是,合上书本,你能说出所有篇名吗?其实呀,这是部回忆录,是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的,为了方便大家记忆,老师给大家编了一个顺口溜。 如果感觉还是不好记,咱们再来个更通俗一点的: 二狗啊,你还去五猖会看无常?你爸都病了,锁上门,赶快和范爱农去百草园请藤野先生来吧。 前面提到了“前七加后三”前七篇是一个整体,后三篇是一个整体。前七篇反映他童年、少年时代在故乡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场景;后三篇写作者青年时代离开故乡绍兴到南京、日本求学,再回到故乡绍兴教学的经历。 (方法指导)我们读一本小说,因为它是完整的故事,往往要从头到尾去读。但是,《朝花夕拾》中的散文,独立成篇,所以我们可以跳着去读,但因为是作品集,一篇一篇鲁迅是整体构思的,除了人物在多篇中出现,故事也是有联系的,如《父亲的病》、《无常》都有庸医误人部分,正因为庸医误人,才有了后来鲁迅的东京学医,认识了《藤野先生》。一个作家的独特思想在每一篇都有表达,所以在读的时候我们要从整体去读。 (方法一)将作品内容联系起来考察,也可以更全面地认识鲁迅的成长历程,有助于消除我们对鲁迅先生的隔膜感。 在中学生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咱们已经读过了《朝花夕拾》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晦涩难懂)面对《朝花夕拾》这样的经典作品,我们要如何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呢? (方法二)除了将作家相关作品联系起来考察,我们要带着自己的个人生活体验去读,下面,让我们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在经典中寻找自己童年的影子。 请同学们回顾这篇课文,从题目看,作者写了哪两个地方的生活?百草园是怎样的景象?(学生回答)(春夏秋冬四季景象) 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鸣蝉、肥胖的黄蜂 、拔何首乌、摘覆盆子等,冬天,可以雪地捕鸟等等。“是我的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