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56983

第三单元《登高》《声声慢》联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4-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8次 大小:39052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第三,单元,登高,声声慢,联读,教学设计
  • cover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诗意人生 千古秋情别样愁———《登高》《声声慢》联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的第三单元“诗意的人生”。本单元所选课文属“文学阅读与写作———古代诗歌”学习任 务群, 以传承文化基因、提高思想修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为主要宗旨。所选 8 首诗歌都是围绕“生命的诗意”的主题展 开的,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会不同体式的诗词风格,体验古人的生活感悟、人生态度以及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提升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教学内容以古代诗词为主,涵盖了从汉魏到宋代的经典作品,时间跨度大,风格多样,内容丰富。这些诗词不仅体现了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情感。古代诗歌的阅读与写作,阅读与理解是基础,在阅读中“认 识我们文化生命的存在方式,理解这种存在方式具有怎样言 语方式、艺术方式、审美方式,这种方式背后有怎样的信念、 有怎样的价值观,以及这些共构而成的文化逻辑。”在读的 基础上,最终学习成果的呈现是写出文学短评。曹操的《短歌行》:通过宴会上的歌唱,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描绘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简朴生活的向往。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通过梦幻般的描写,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追求自由的精神世界。杜甫的《登高》:以壮丽的秋景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家国兴亡的感慨和个人命运的悲叹。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通过琵琶女的演奏和诗人的自述,揭示了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的无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赤壁之战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个人壮志未酬的感慨。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通过怀古伤今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收复中原的渴望。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词人孤独寂寞的心境和对逝去生活的无尽怀念。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基础和鉴赏能力,对古代诗词有一定的兴趣和认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他们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也进入了一个更为深入和系统的阶段。特别是在古诗词的学习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鉴赏能力,这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前提。由于古代诗词语言凝练、意象丰富、情感深沉,学生在理解和鉴赏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在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上,学生可能还缺乏深度和广度,导致他们在理解某些诗文时难以准确把握其历史和文化内涵。在艺术特色分析方面,学生可能还缺乏系统的分析和鉴赏方法,无法深入挖掘诗文的艺术魅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有待提升,他们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诵读、讨论、探究等多种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课时目标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情之叹,是千古文人的共鸣,亦为中华诗歌史上久唱不衰的一大母题。在这个母题之下,佳作频出,各有千秋。《必修(上)》的第三单元正好入选了杜甫的《登高》和李清照的《声声慢》,同抒秋情,共叹悲愁,却风格不同,愁态各异。然而,高中学生因人生经历不足,读诗经验有限,在鉴赏诗歌时,经常陷入思维定式,将诗情以贴标签式的方式加以解读,难以明了诗歌中的精妙之处。这堂课旨在通过一诗一词的联读比较,从个体差异、性别差异和体裁差异这三方面加以探究,带领学生深入诗歌细节,体味杜甫和李清照在诗情表达时的独到才思。 课例选取的是第七课时登高和声声慢联读精读《登高》和《声声慢(寻寻觅觅)》,聆听漂泊之人的低声吟唱--浊酒清酒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