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0.1兰亭集序 王羲之 关于“序“ “序”是属于实用文体的一种,是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边的文章。可以记叙,可以议论,可以说明。这种“序”也叫“书序”。 后来又有了宴集序、赠序等。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又有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就是赠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背景知识 1)、王羲之(321-379) 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兰亭序》由来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乐 痛 悲 1-2 3 4 (1-2)点叙宴集盛况(乐) (3)抒发人生感慨(痛) (4)交代作序目的(悲) 听录音,正字音,并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 1、朗诵,解决学案重点字词。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茂林修竹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所以游目骋怀 毕:都,全部 少:年少的;长:年长的;咸:都 修:长、高 以为:而成为 列:依次排列;次:水边 一:或 所以:用来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映带左右 流觞曲水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人贤 景美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良辰 观宇宙之大 察品类之盛 游目骋怀 极视听之娱 赏心 信 可 乐 也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结合全文分析哪些方面体现了这种情感? 背诵指导 理清背诵思路: ①按照集会的 时间“永和…岁在…暮春…”、地点“会于……”、事由“修禊事也”、人物“群贤…少长…” ; ②接着到四周环境“此地有…..又有….引以为….”和 场面的铺叙“虽无…亦足以…”; ③最后由“是日也”引起,点明当时的天气“天朗…惠风…” 再描写游人的心境“仰观…俯察…足以…,抒发集会的心情“信可…”。 第一部分依次叙述宴集的时间、地点、事由,描写了聚会的盛况,突出欢乐的基调。 1、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 毕:全部、都 B、少长咸集 咸:都 C、引以为流觞曲水 以为:认为 D、 不霁何虹 霁:雨雪后初晴 2、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 B、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C、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D、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流觞曲水图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问题二: 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第二段中,作者表现了人生俯仰的哪些“痛”? 痛之三: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毋容抗拒 (终期于尽) 痛之一:生命本体永难满足的内在欲望 (所遇既倦) 痛之二: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停无法掌控 (所欣已陈)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问题三: 第三段俯仰古今,其“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作者“悲”什么? 《古文观止》: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慨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夫天地者万物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