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过秦论 贾谊 1. 积累并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 理清课文思路,学习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和铺排渲染的语言特色。 3. 学习以赋体写史论,夸张、对比的手法。 4. 从诵读中体会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感受政论文磅礴的气势。 学习目标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属河南)人,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 18岁以文才显名,20余岁为博士,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也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在贬谪中,他仍不忘国事。后为梁怀王太傅,怀王坠马而死,贾谊自责忧郁而死,年仅33岁。 作者简介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李商隐 译: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伦比。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垂询民生,穷究的却是鬼神。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贾 谊 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 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深受庄子与列子的影响。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 代表作品:辞赋以《吊屈原赋》《鹏鸟赋》为最。散文以《陈政事疏》《论积贮疏》《过秦论》为代表。 “过”用作动词,指斥……的过失”。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斥秦的过失。 “论”,一种议论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 先讲述秦自秦孝公至秦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后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开始覆灭,在此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 上篇 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施行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 中篇 写在秦面临危亡的情况下,秦王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王子婴的过失。 下篇 贾谊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汉的“太平盛世”,许多人认为当时天下“已安已治”了,实际上却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按照贾谊形象的说法是“抱火厝cuò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由于大地主、大商人势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大批逃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作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贾谊从秦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他目睹现实,深感忧虑。写作《过秦论》,明为“过秦”,实为“规汉”,希望汉朝统治者以秦为鉴,施行仁政,缓和矛盾,避免爆发社会危机。 写作背景 【针砭时弊,借古讽今】 秦王朝势力的崛起(1) 秦王朝势力的发展(2) 陈涉起义 秦朝覆灭(4) → 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第5段(议论) 秦王朝势力的极盛(3) 秦王朝的兴衰历程 (叙事) 各方面力量的比较 照应全篇,归纳论点 1、春秋战国,群雄争霸,战乱纷争。 2、秦国变法兴盛,六国合纵抗秦。 3、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始称帝。 4、陈胜起义,秦朝二世而亡。 秦国历史回顾 秦,究竟为何从大一统的盛世急速走向了灭亡? 《六国论》 《阿房宫赋》 任务一:整体感知全文 《过秦论》借秦的兴亡史,论断事理,发表观点。 1.根据课文理清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