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望岳 登飞来峰 新课导入 同学们有过爬山的经历吗?登到山顶时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古人也很喜欢登高望远,借此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抑或怀古哀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三首有关“登高”的诗吧! 看看陈子昂、杜甫、王安石登临高处,都有怎样的感慨吧! 素养目标 1.把握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zǐ)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有“诗骨”之称。他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被后人誉为“唐之诗祖”。有《陈伯玉集》。 作者介绍 武则天通天元年,契丹军队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做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写作背景 朗读诗歌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1.听名家范读,体会诗歌情感。 2.小组内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3.根据课下注释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登临的特定地点:幽州台 “前”:过去 “后”:未来 “古人”:古代能礼贤下士的圣君。 “来者”:后世那些能重视人才的圣明君主。 诗歌鉴赏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再也看不到了; 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呢?一种茫然与无奈涌上诗人的心头。 【品词】古时圣君不可见,后世明君不可遇,两个“不见”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 诗歌鉴赏 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登台远眺,写空间辽阔 触景生情,写心中孤寂 诗眼 面对茫茫天宇与原野,诗人思绪进一步拓展,由个人遭遇想到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引人共鸣。 诗歌鉴赏 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其中,“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诗人孤单寂寥、苦闷悲愁的心绪。 诗歌鉴赏 4.能否删去后两句中“之”“而”等虚词,让整首诗更整齐? 不能。这两个虚词让两句诗都多了一处停顿,这样音节就较前两句更为舒缓,节奏更为绵长,诗人的悲叹之情也就得到了倾泻绵延,如果去掉就少了与作者内心深深叹息相契合的情思韵味。这样全诗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更添艺术感染力。 望岳 作者介绍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后人称他杜少陵。曾经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世称“杜工部”。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似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因此,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代宗师,被尊为“诗圣”。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写作背景 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