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71413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3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04-0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6次 大小:382412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历史,纲要,中外,必修,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习要求:了解秦汉至隋唐时期选官制度、中央官制和赋税制度的变化;对比秦汉、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制度的不同,分析隋唐制度的创新之处;理解古人的政治智慧并了解其对后世的影响。 隋炀帝 魏文帝 汉武帝 秦始皇 周武王 *回顾:如果你在这些朝代,想要要成为 一名官员,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 时间 先秦 秦国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制度 方式 标准 世卿世禄制 (世官制) 军功爵制 九品中正制 察举制 科举制 血缘 世袭、赏赐 赏赐 军功大小 自下而上推荐 评定授官 分科考试 德行 门第族望 才学 知识梳理 材料一 西周时,在原有的世袭制度基础上,又把世袭方式选官与宗法制紧密结合,形成了世卿世禄制。这是一种嫡长子继承制,是通过宗族血缘关系裂土分封、设官分职、子孙世袭的选官方式,它是西周时期一种主要的选官制度。 *西周———秦朝 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一、选官制度 1、西周:世卿世禄制 (1)标准:血缘 (2)方式:继承、赏赐 2、春秋战国及秦朝:军功爵制 (1)标准:军功大小 (2)方式:赏赐 3、汉代———察举制 《桓灵时谣》 西汉 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反映的是何种选官制度? 材料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举荐孝廉,再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1)标准:德行(孝廉) (2)方式:举荐(自下而上) (3)作用:否定了世官制 (4)局限:以官举士,权操于上 (1)征———皇帝征召 (2)辟———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所谓"征辟",就是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征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又称"辟除"。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这反映的是何种选官制度? 汉代:征辟制 *九品中正制的产生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手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 采纳尚书令陈群的意见,后来各参与方基本遵从这种不成文规定。曹丕于黄初元年(220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制九品中正制。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 曹魏创立......由本籍朝官兼任,以德才而定九品,作为吏部任用根据,按士人表现,品有升降。 (1)时间:曹魏创立,魏晋南北朝盛行,隋废除 (2)方式:评定授官 (3)标准:初创时重家世、道德和才能 后期主要看中家世(门第) (4)评价:①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后期成为维护门阀士族特权的工具,削弱了中央集权 魏文帝 4、九品中正制的产生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 ———宋·汪洙 《神童诗》 *玉殿传金榜,君恩与状头。 ———宋·汪洙 《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元·高明《琵琶记》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元·高明《琵琶记》 *以上几首诗跟哪一制度有关? 材料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