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74579

第16课 有为有不为 课件-【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日期:2025-04-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2次 大小:6873912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课堂,16课,为有,不为,课件,无忧
  • cover
(课件网) 有为有不为 新课导入 “是非善恶”是“为”与“不为”的前提 为什么面对同样情境,有人选择“为”,有人选择“不为”? 素养目标 1.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季羡林先生的生平经历、学术成就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深入理解 “有为有不为” 的内涵,包括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具体表现和意义。 2.熟练梳理文章严谨的论证思路,准确把握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之间的关系,学会运用理论与事实论据清晰、有力地论证观点。(重点) 3.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敏锐洞察并清晰辨析 “大小善” 与 “大小恶” 的内在联系,能够对生活中的行为进行准确的善恶判断。(重点) 4.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显著提升辩证思维与分析能力,在面对复杂的生活情境时,能够做出符合道德和社会准则的选择。(难点) 任务一 知识积累 预习检测 任务二 明确观点 理清思路 任务三 析论证 辨方法 任务四 言“为”有理 知识积累 预习检测 任 务 一 1.积累重点字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了解文体知识(议论文) 字音字形 诉诸( ) 屈膝( ) 贰臣( ) 笼统( ) 轮廓( ) 得逞( ) 制裁( ) 毅然( ) 大逆不道 闭目养神 迷途知返 烦琐( ) 虏( )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 ) 只有xī一个读音。 zhū èr kuò chěnɡ yì suǒ lǔ dī kuì xī lǒnɡ 指在前一朝代做官,投降后一朝代之后又做官的人。意为“变节,背叛”。 cái 多音字 ( )拾取 ( )拾级 拾 shí shè 记少余多法:“拾”只在“拾级”一词中读shè,其他情况一般读shí。 ( )得逞 ( )得亏 得 dé děi ( )笼统 ( )笼中鸟 笼 lǒnɡ lónɡ 串句记忆法:得(děi)亏他一路小心防范,才没让坏人得(dé)逞。 比喻受困而丧失自由的人。 形近字 廓( ) 廊( ) 轮廓 kuò lánɡ 走廊 笼( ) 茏( ) 笼统 lǒnɡ lónɡ 葱茏 诸( ) 堵( ) 诉诸 zhū dǔ 堵塞 堤( ) 提( ) 堤坝 dī tí 提醒 也读dī,提防。 理解词语 (1)原意是指犯上谋反等反叛行为。在现代汉语中指罪孽深重,严重破坏固有秩序的行为。( ) (2)把眼睛闭上,集中精神。( ) (3)指不务正业、游荡玩乐的人改邪归正,悔过自新。( ) (4)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 (5)事情一旦发生或局面一经打开,便越发无法遏制其向坏的方向发展。(含贬义)。( ) (6)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 ) 大逆不道 闭目养神 浪子回头 迷途知返 一发不可收拾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请根据释义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了解作者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齐奘,山东临清人,学者、作家、翻译家。季羡林出生于山东省聊城市临清,自幼学习勤奋,早年留学国外,研究领域广泛,包括梵学、佛学、吐火罗文,以及中国文学、比较文学和文艺理论。他的学术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对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影响。 写作背景 本文创作于特定的社会时期,当时社会上存在着一些道德失范、行为失当的现象。季羡林先生有感于此,希望通过对“有为有不为”这一古老命题的重新阐释,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自己的行为边界,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文体知识 1.概念:议论文是一种以 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主要用于剖析事理、论述事理、发表意见和提出主张。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 :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如时间、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在文中的位置通常是开头,用以明确表达作者的态度和立场。 (2) :是支撑论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如历史事实、统计数字等,道理论据如名人名言、科学原理等。论据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