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下24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在多层次的朗读中梳理情节,深入理解课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味语言背后潜藏的战乱之苦、家国之痛。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歌中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文化传承与理解:在寻读战乱之苦、体味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有情有味地读诗歌,理解一个苦命的家庭,一个苦难的时代,一个苦闷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句含义,明晰诗歌叙述的事件和场景。 2.反复诵读,理解诗人面对安史之乱社会现状的复杂心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课前准备 1.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歌文意。 2.查阅资料,了解安史之乱时的社会现状。 教学过程 一、诵读《马嵬》,导入新课 学生齐声诵读《马嵬》(PPT),说说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 马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预设:石壕村里的夫妻离别,要比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还让人伤心。 石壕村里夫妻离别的故事,被杜甫真实地记录在《石壕吏》中。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诗歌名篇《石壕吏》。 二、反复诵读,初步感知 1.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听读并给予纠正。 字音:老翁逾(yú)墙走 三男邺城戍(shù) 如闻泣幽咽(yè) 老妪(yù)力虽衰 停顿: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死者/长已矣 2.全班齐读,读准字音,读清停顿。 3.自读诗歌,请说一说“石壕村里夫妻别”的原因。 明确:差吏乘夜到石壕村抓人征兵,老翁得知消息立刻越墙逃走,老妇开门后和差吏周旋了很久,最后被抓走。 三、填补空白,体验情感 1.诗人叙述差吏半夜抓走老妇人的过程仅用了120字,并且把笔墨重点都放在老妇人的回答上,省略了差吏的问话。差吏会说些什么呢?请结合老妇的回答,完成补白。 (1)先将老妇人的话分层。 老妇人的话可分三层意思:“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为第一层;“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为第二层;“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为第三层。 (2)小组合作补全差吏和老妇的对话。注意:老妇人说的话要忠实于原文,差役说的话要符合语境。 示例: 差吏:“男人都哪儿去了?!” 老妇人:“我三个儿子都到邺城去保家卫国了。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刚刚战死。捎信回来的这个儿子还苟且活着,而另外两个永远不能醒来了。” 差吏:“你家还有男的吗?!” 老妇人:“没什么人了,只有一个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个吃奶的孙子,所以她的母亲没有离去,她进进出出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 差吏:“现在战事吃紧,你家必须出一个人!” 老妇人:“那好吧。老妇我虽然年老力弱,就让我跟你连夜去吧,马上投向河阳的战场,也许还来得及为士兵准备早饭呢。” 2.诗中还写了老翁和儿媳,两人的行为对表现主题具有一定作用,不可忽视。找出描述老翁和儿媳的诗句,进行补充。 示例(1):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老翁听到门外有响动,知道是差吏又来抓人了,立刻翻墙逃走,老妇这时才慢慢把门打开,与差吏开始周旋。 示例(2):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夜已经很深了,老妇被差吏抓走后,老翁返回家来,隐约听到儿媳(老翁)低声哭泣的声音。 示例(3):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诗人早上走的时候,再没有看见老妇,只与黯然神伤的老翁作别。 3.分角色表演,体验人物情感。根据补白内容,分角色再现差吏半夜抓人征兵的场景,并说明你表演的依据。 点拨:人物的情感隐藏于字里行间,抓住诗中的动词,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等将人物的情态准确表达出来。 (学生结合对词语的解读分角色表演) 明确:从“一何”可以推断差吏的问话中带着厉声呵斥,由“新”“长已矣”“更”“未去”“无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