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75473

第四单元《有为有不为》教案

日期:2025-04-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1次 大小:2585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第四,单元,有为有不为,教案
  • cover
《有为有不为》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基础字词,了解议论文有关知识。 2.梳理论证思路,体会语言风格。 3.明辨是非善恶,做对人类前途有利的事。 教学重点 1.掌握文章基础字词,了解议论文有关知识。 2.梳理论证思路,体会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明辨是非善恶,做对人类前途有利的事。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熟读文章,解决字词读音、书写问题;搜集议论文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模拟“人生十字路口”场景,放置写有不同选择的指示牌,如“帮助他人”“忽视他人困难”“坚持原则”“随波逐流”等。) 我们的人生就像一场充满未知的旅行,会站在无数个人生“十字路口”。这个模拟指示牌中的每个方向都代表着一个选择,不同的选择会引领我们走向不同的未来。我们怎样才能正确选择呢? 今天,让我们走进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有为有不为》,领悟在纷繁世界里做出正确选择的智慧。 二、自我研学 1.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山东临清人。是我国著名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精通多国语言,在梵学、佛学、吐火罗语研究领域成果卓著。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获得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2.文体知识 议论文 议论文,又称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议论性文章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可以有多个分论点。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如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即典型事例、历史事实和统计数字等)。道理论据如名人名言、农谚俗语和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论据的作用是证明论点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论证:是用严密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包括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等。论证的目的是使论点更加严密以及更有说服力。 3.生难字词。 (1)字音 诉诸( zhū )屈膝( xī )贰臣( èr )笼统( lónɡ )轮廓( kuò ) 得逞( chěng )制裁( cái )毅然( yì )溃于蚁穴( kuì ) (2)重点词义 诉诸:求之于,求助于。指采取某种方式解决事端、矛盾等。 烦琐:繁杂琐碎。 屈膝:下跪,借指屈服。 贰臣:指在前一朝代做了官,投降后一朝代仍然做官的人。贰,不专一,变节。 得逞:(坏主意)实现;达到目的。 大逆不道:封建统治者对反抗封建统治、背叛封建礼教的人所加的重大的罪名,现泛指叛逆而不合于正道。 闭目养神:把眼睛闭上,集中精神。 迷途知返: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三、整体感知 1.请快速通读全文,梳理文章行文思路。 点拨: (1段-2段)具体解释“有为”与“不为”的含义,并着重分析“为”和“不为”的前提是“分清是非善恶”。 (3段-7段)提出分论点: ①“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 ②“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8段)总结中心论点:强调每个人都应“有为”“有不为”。 2.文章中“有为”和“有不为”的含义是什么? 点拨: “有为”是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有不为” 是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对于“应该”,作者认为诉诸一般人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进而知道什么是“有为”,什么是 “有不为”。 四、精读课文 1.组织“寻找论据”活动。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根据文体知识中论据的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