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78309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联读 教案

日期:2025-04-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3次 大小:5803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
  • cover
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联读 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诗歌《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 2.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赏析诗歌重点词句,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2.赏析诗歌重点词句,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赏析诗歌重点词句,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展示诗句: 1.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4.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 引导:同学们,这几句诗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预设:思乡。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以诗为媒,穿越时空,在文字中与两位李白、岑参两位诗人相遇,感受他们的思乡之情!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而导入新课,奠定整节课的感情基调。 二、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诗圣”杜甫合称“李杜”。 主要作品:《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创作风格: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夸张,并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 岑参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擅长以七言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 主要作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创作风格:他的边塞诗语言奇丽、情调鲜明。 2.诗文朗读 (1)情境诵读 播放《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入情入境,带领学生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 ①注意字词读音。 ②注意断句和节奏。 (2)字词正音 注意多音字:散入(sàn) 折柳(zhé) (3)诗歌节奏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设计意图:通过听读的形式,形成整体感知和基本认识,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一 1.探究任务 自由朗读,结合课本注释和诗下的鉴赏文字,理解诗歌大意。 2.探究步骤 (1)诵读诗歌,整体感知内容,遇到有阻碍的字词查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 (2)全班分为2/4组,每1/2大组选定一篇作品交流讨论,逐句疏通大意,将大意用优美的语句表达出来。 (3)选代表将小组成果朗诵给大家听,要做到语句优美,情感充沛。 教师相机指导、总结。 3.成果展示 展示学生探究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1)《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 ①玉笛:对笛子的美称。 ②满:传遍。 ③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④故园:故乡,家乡。 译文: 这是从谁家飘出的悠扬笛声呢?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在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 (2)《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 ①逢:碰上、遇见。 ②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③漫漫:广远无际的样子,这里形容路途遥远。 ④龙钟:沾湿的样子。一说,悬垂的样子。 ⑤凭:请求,烦劳。 ⑥传语:捎口信。 译文: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笔写书信,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疏通大意,培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