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79047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综合题训练--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含答案)

日期:2025-05-07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62次 大小:49812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社会主义,第二,学年,答案,历史,下册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综合题训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书信一 书信二 我们考虑农民的出路(包括中农、贫农、雇农在内),只有组织起来才好……劳动互助组在农村应当是容易组织起来的生产组织形式……大家商量共同用劳力和工具来从事农耕,一定比单干的好得多。这样就能多打粮食,多为国家出力了。———1953年董必武致良俊侄儿的家信 您信中谈到咱们卖给国家余粮七百斤,这是应当的。国家正在建设之际,特别是重工业建设需要更多的资金和粮食供应,解决工厂工人和国家军队的需要,起到一定的作用。现在这样做,今后更应该继续积极做下去。———1955年1月李振华致父亲的家信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书信一中“考虑农民的出路”而采取的具体做法,并分析其意义。 (2)列举两例书信二中“国家正在建设之际”的基本成就,并分析两则书信内容的关系。 (3)2021年,李振华的家书入选央视节目《追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入选理由。 2.新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个不断学习与探索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 材料二 到1956年底,全国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人教占全国手工业者总数的91.7%;全国私营工业户数的99%、私营商业户数的88.2%,纳入了公私合营的轨道。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有何影响? (3)结合相关史实,判断材料三中的报道是否真实,并说明理由。 (4)从上述曲折的经济发展历程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3.回首75年来新中国走过的艰辛岁月,既有成功,也有失误,让我们以《回首往事,携手共进》为题,共同探究一下共和国70多年来的风雨历程。 【奋斗与成功】 材料一 建国初期,面对我国落后的工业,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还能造纸,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摘自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挫折与失误】 材料二 1958年,中共八大召开之后,党认为经济建设的度可以更快一些,“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这条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这一错误思想的渗透,使党和全国人民后来面临着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困难。 ———摘自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建国初期工业水平的状况。为此我们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这一举措的完成有怎样的意义? (2)材料二中“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导致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发生了哪两个严重失误?我们从中得到了怎样的经验教训?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发生在革命低潮时期,它是土地革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发生在南昌起义之后、广州起义之前,成为党史、军史上著名的三大起义之一。虽然以失败告终,但领导者毛泽东能够在文家市以勇于担当的英雄气概、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力排众议,“引兵井冈”开辟根据地,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苏联十月革命和中国北伐战争的“城市中心暴动”之路,即在农村发动和武装工农,建立政权,开展土地革命。 ———摘自曾长秋《论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历史地位及时代价值》 材料二 遵义会议召开前,中共中央在军事上主张面对敌人以阵地战的方式处处设防,这一决策造成了长征初期党和红军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面对这一困境,中共在遵义召开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