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4.1探索地球表面(第2课时) 分层练习 科学观念:认识地壳的变动,了解褶皱、断层的成因,了解外力的主要因素。 科学思维:能说明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探究实践:寻找地壳变动的证据,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内力作用的结果;通过课本插图的阅读,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象的能力。 态度责任:通过了解地形变化的事实,加深对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理解,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变动均表现为地壳上升 B.内力作用是引起地壳变动的主要动力 C.地壳变动均表现得十分激烈 D.引起地壳变动的主要能量是太阳辐射 2.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主要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引起的是( ) A.流动的岩浆 B.迷人的溶洞 C.沙漠中的石蘑菇 D.美丽的水库大坝 3.下列现象不是地壳运动造成的是( ) A.地震后马路开裂 B.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C.火山喷发 D.珠穆朗玛峰的成长 4.外力对地形形成的作用表现在( ) A.削低高山 B.填平深谷 C.使表面趋于平坦 D.以上选项都对 5.下列现象能支持“地壳是在不断变动”这一观点的是( ) A.(1)(2)(3) B.(1)(2)(4) C.(1)(3)(4) D.(2)(3)(4) 6.如图是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貌,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 A.流水 B.冰川 C.风力 D.生物 7.温州东部平原地区河道纵横交错,形成江南水乡特有的地形。影响这种地形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冰川 B.流水 C.风力 D.海浪 8.下列地形变化是由生物作用直接引起的是( ) A.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 B.珊瑚礁的形成 C.风蚀蘑菇的形成 D.上海崇明岛不断地“长大” 9.下列现象不能支持“地壳是在不断变动”这一观点( ) A.高山岩层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B.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 C.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 D.风蚀的岩石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外部 B.内力作用能使地表趋于平坦 C.外力总是在地形形成后起作用 D.地形往往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表形态的变化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不可能短时间内改变 B.喜马拉雅山地岩层中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 C.沧海桑田的变化是地壳运动长期作用的结果 D.岩层在运动过程中会引起地震 12.地形能发生“沧海桑田”变化,这是由于地球 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而 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下列属于内力作用的有 ,属于外力作用的有 。 ①地壳运动 ②岩浆活动 ③地震 ④搬运作用 ⑤火山喷发 ⑥堆积作用 13.读地貌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A.甲和丁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丙 (2)下列地形变化属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是 A.浙江千岛湖 B.杭州西湖 C.柴达木盆地 D.喜马拉雅山 (3)如图所示,A处海拔是 m;而A、B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是 m。 14.下列有关地壳变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地壳变动一直在广泛地、持续不断地进行着 B.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等都是地壳变动的证据 C.引起地壳变动的巨大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 D.地震和火山是引起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 15.如图所示为北纬30°附近的等高线地形图。M为陡崖,其地貌的成因可能是( ) A.流水侵蚀 B.岩层断裂 C.风蚀作用 D.泥沙堆积 16.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了许多海螺、海蚌壳等生物化石。这一记载说明( )。 A.太行山是从古老的大海里升起来的 B.太行山今后将从陆地转变为海洋 C.今天的海螺、海蚌是水陆两栖的 D.古老的海螺、海蚌是生活在陆地上的 17.意大利那不勒斯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