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88662

11《汇聚与辐射——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2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9次 大小:75948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汇聚与辐射——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
  • cover
《汇聚与辐射———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包含“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两个部分,是中国古代专题史的重要内容。教材内容以时间顺序为叙事线索,从秦汉、隋唐至两宋、元明清三个时期记述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历程,展现了民族政策、边疆管理制度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历程。教材利用第四子目专门记述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情况,主要体现了“朝贡体制”的内涵。本课内容量较大,时间跨度长,课文内容以罗列基本史实为主,探究型思考问题较少,因此笔者在进行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较为注重升华的总结民族史发展的规律,并设置历史情境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主动意识,从而培养核心素养。 学情分析: 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深化,高二学生在完成《中外历史纲要》的基础上,对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历代民族政策的演变趋势和民族政策与边疆管理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仍显不足。此外,学生对于中原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关系和中国古代对外的国家关系的解读存在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 通过整合《中外历史纲要》和《选择性必修一》教材有关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相关知识,能够在时间轴和地图上落实不同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发展阶段并归纳阶段性特征。(时空观念) 能够运用有关史料,分析中国古代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的特点、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归纳古代民族政策的不同面向,认识民族关系中的经济政策对政治、文化、边疆问题的决定性作用,认识到民心聚合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唯物史观) 能够归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发展历程,探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发展趋势及趋势形成的原因,并利用历史情境剖析“朝贡体制”对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双重影响,理解近代以来中国落后于世界历史潮流的根本原因。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使学生能够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发展历程中体会中国走出中原、走向东亚、亚洲和世界的历史心态,高度认同中华民族的自信、尊严,对中华民族产生自觉的属感。(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的特点、演变趋势及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的影响 依据:从大时间跨度和大知识熔炼当中提炼特点和演变趋势较难 突破:通过时间轴和地图定位、图标等大量的材料以及教师的引导分析难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例程。 难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联系与区别 依据: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这两个概念在很多种情况下是较难区分的。 突破:教师给予充分材料区分两者关系。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导入活动】教师展示有关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两组文物,构建“历史展览”情境,请同学们为这些文物设计一个展览主题。 正所谓“一物一世界”,这些历史文物诉说的是多元民族交往的故事和中华文明对外交往的历史。而伴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这也正是中华民族汇聚一体和中华文明对外辐射的历史。本课将从“汇聚与辐射”的不同视角来回溯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设计意图】活动导入,构建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本课“汇聚与辐射”的主题,引导学生打开新的历史视角,从“多元民族的对内汇聚”和“中华文明的对外辐射”来重组教材内容、进入本课学习。 二、课堂教学 (一)汇聚:多维审视下的民族关系 【篇章引入】教师展示“秦、汉、唐、元、明、清”六幅地图,要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