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90563

2 梅岭三章 同步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下册

日期:2025-04-0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96次 大小:3186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梅岭,三章,同步,答案,2024-2025,学年
  • cover
2  梅岭三章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次次艰难突围,一次次绝处逢生。正是南方的游击战,在红军长征之初    了国民党军队的兵力,使我方主力部队得以迅速前进,并在尔后的3年中,守护和保存了革命的火种。 如今,在广东南雄梅关古道上,在江西大余梅关乡黄坑北侧山坡,都立有陈毅元帅《梅岭三章》诗bēi 。肃立碑前,采访团仿佛看到红军游击队当年穿suō在茅草密林之间英勇战斗的场景,往昔峥嵘岁月未远,今朝更需dǐ砺前行。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诗bēi(  ) 穿suō(  ) dǐ(  )砺 (2) 文段横线处应填写的词语是 (  )      A. 控制 B. 牵制 C. 消灭 D. 掌控 2. 下列对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及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反问,加强了语气) B. 南国烽烟正十年。(借代,“烽烟”代指战争,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C. 取义成仁今日事。(引用,“取义成仁”借用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这里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 D. 人间遍种自由花。(借喻,“自由花”喻指革命成功,人民获得自由的美好前景) 3.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梅岭三章》的作者是陈毅。三首诗可看成一个整体,又各自表达不同的意思。 B. 诗前小序说明作者在身临险境时用诗的形式留下了自己的遗言。 C. 小序和三首诗是作者在“虑不得脱”的艰难环境中一气写成的。 D. 作者虽处于危难之中,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很坚定。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后面题目。 一座山的故事与诗歌 杨少衡 ① 我到那里寻访故事,忽然访入诗境。那座山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西北部,是粤赣交界山岭。它叫作油山,我从少年时就知道它,向往数十年。它是一座有故事的山。 ② 首先是山名的故事。这座山雄踞赣粤边,号称方圆三百里,松竹茂密,郁郁葱葱,到处绿油油。其“油”可是因此而来 似乎不是。有一则山名故事与食用油直接有关。传说从前这座山山顶有一眼油泉,旁边有一座古庙。和尚每天提个油壶去装油,油泉按庙里人数漏油,人多则多漏,人少则少漏。有个和尚拿凿子凿开一个大眼,谁知油泉的油都变成了水。老百姓引水种田,一直把水稻种到半山腰,油山因此得名。 ③ 这座山的著名更多的不在其名的民间传说,而在发生于山岭间的真实故事。油山深处有一个上乐村,该村有一座上乐塔,是青砖塔,高近三十米,六面五层,塔内有螺旋形上升阶梯,可登塔顶。该塔为明代建筑,其塔身略向东头倾斜。上乐塔最奇特之处不在其倾斜,而在其秘密。这座塔见证过无数秘密,每一个秘密都是一个故事。这些故事主要发生于史称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起于中央红军踏上长征之途,止于新四军成立。当时油山为粤赣边游击区的中心,有一个秘密联络体系,上乐塔是一个主要联络点,红军游击队的主要领导有两位,一为老周,二为大老刘。两位领导都大名鼎鼎,老周实为项英,大老刘就是陈毅。 ④ 中央红军长征时,上乐塔附近的红军医院遭敌军突袭,100多名伤病员牺牲。1935年夏的一个清晨,特委司务长和两名游击队员到上乐村交通站接头处开展工作,一队“铲共团”敌兵悄悄包围接头处。一个普通农家女子在山下浇水时发现偷袭者,她放声高叫,游击队员听到喊声迅速隐蔽。这个农家女子的名字叫朱乙妹,她被杀于上乐村头。1936年初,赣粤边地区大雪封山,游击队断粮,以野果、野菜、竹笋充饥。赣南地下党组织群众利用每月初一和十五开禁进山砍柴的机会,把大米藏在挑柴的竹竿中,用食盐水浸透棉袄,设法丢在山上,转交游击队。有一位游击队领导在油山秘密据点吃着从山上“捡”来的食物,感慨万千,写下了这么几句:“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 ⑤ 这位领导就是陈毅。我所录的是他所作《赣南游击词》中的一节。我在这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