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0课 阿 长 与 山 海 经 鲁 迅 义/务/教/育/教/科/书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2.体会并学习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学习详略得当的结构安排来使主题更鲜明,人物更突出的写法。 3.重点研读阿长买《山海经》部分,体会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目 录 贰 研读课文 叁 写法探究 肆 总结拓展 壹 预习展示 预习展示 壹 鲁迅〔1881年~1936年〕,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的生平及作品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 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专集。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背景探寻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卷网-2005年版)。1926年,鲁迅先后撰写了十篇回忆性散文,并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上。1928年结集出版,更名为《朝花夕拾》。 这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 ,我们借此可以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回忆了作者儿时与家里的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 补充知识:《山海经》 山 海 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 全书共十八篇,大致可分为《山经》、《海经》、《大荒经》三部分。 其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而早已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阿长 鲁迅称她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人,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 长妈妈的夫家姓余,有一个过继的儿子,是做裁缝的,她有一个女儿,后来招进了一个女婿。 长妈妈“只是许多旧式女人中的一个,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平时也不回家去,直到临死。” 长妈妈患有羊角风,1899年4月“初六日雨中放舟至大树港看戏,长妈妈发病,辰刻身故。” 文题解读 题目明确了本文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阿长”,一俗人俗称,却偏偏与典雅的古籍《山海经》相连,一俗一雅的矛盾组合,产生了奇妙的幽默意味,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读一读,写一写 gē 搁 掷 脐 憎恶 菩萨 竹竿 烦琐 土匪 辫子 胸脯 疮疤 诘问 哀悼 茉莉 书斋 霹雳 震悚 粗拙 守寡 zhì qí zēng wù pú sà gān su biàn fěi pú chuāng jié dào mò lì zhāi pī lì s ng zhuō gu 探究写作背景 进一步理解 作者对阿长感情 1926年秋, 45岁的鲁迅先生久病初愈,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非常孤独和寂寞。 “这时我不愿意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写了十篇《朝花夕拾》。” 《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怀旧散文,让鲁迅感受到了一种来自童年的、社会底层的力量和慰藉,也让我们看到了底层人民的可贵精神和品格。 研读课文 贰 小组讨论,用“阿长是一个 的人”来概括人物形象。 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 阿长是一个连真正名字也没有相貌平平甚至有些丑,饶舌多事、有许多麻烦的规矩、愚昧无知而又迷信的农村劳动妇女,但又有着淳朴、善良、和关心爱护孩子的美德的人。 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