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福》教学设计 ———失语”现象探究 教学目标: 1.了解失语现象相关知识。 2.找出文中失语现象处,理解其对于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学重点:找出并分析文中的失语现象。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我”面对祥林嫂提问时内心挣扎与纠结、同情等复杂的思想情感,进一步感受作者鲁迅写作的小说写作特征。 导入:前面的课时我们已经梳理了《祝福》的故事情节,分析了其中的人物形象,包括祥林嫂、四叔、四婶、柳妈、以及作为知识分子的“我”等等人物的形象,也深入分析了造成祥林嫂一生悲惨境遇的原因,相信大家已经对这篇小说有所把握。今天,我想跟大家谈谈《祝福》这篇小说中的“失语”现象,这对于以后大家更深刻地理解鲁迅的小说有重要意义,大家要注意认真听课。 三、教学环节: 感知“失语”现象 师:谈到“失语”现象,大家之前有听过这个说法吗? (无法对话、对话中断、对话阻隔) 明确:当对话双方经常出现言不及义、答非所问、顾左右而言他,出现“关公战秦琼”式的对话错位,对话双方的话语内涵和所指根本歧异,并且根本没有进入彼此的思想意识里,根本没有被对方所接受和认同;或者对话的语言结构存在着表层与深层的对立和冲突:表层上双方的话语可以构成一般性的对话,但是在对话的深层中双方的话语却构成着对立与“解构”,话语的深层意义对表层意义进行着颠覆与归谬;或者对话未及展开进行即告结束,或者对话成为一种虚拟的、本身没有任何对话功能和意义的“伪对话”等等,这样众多的非对话性现象,导致小说中的对话经常出现阻遏和中断,对话的双方或一方陷入“失语”状态,造成对话的中断和“未完成性”。这就是失语现象。 课文中的“失语”现象分析 (1)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失语现象,那么大家能根据我们对失语现象的讲解从这篇课文中找出“失语”现象吗? 明确:“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设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剌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2)师:这里用了6个省略号和6个破折号,有什么作用呢?大家思考两分钟。 明确:破折号和省略号延长语调,因为“我”每一句都思考再三,对话显出不连贯性,出现了“失语”现象。将“我”回答的断断续续表现出来,充分体现了“我”面对祥林嫂一连串的追问感到不知所措和窘迫,最后只能落荒而逃。 (3)小组探究:(拟全班40个人,五个人一组,分为八组,合作探究时一人记录,一人发言。发言时其他小组补充。) 师:这位同学提到了一个“窘迫”,为什么作者会感到窘迫?大家讨论五分钟,然后我请同学来说。 明确:①双方的地位的不同,有交流的鸿沟,“我”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