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99952

七下13《卖炭翁》任务型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4次 大小:2356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七下,卖炭翁,任务型,教学设计
  • cover
八下《卖炭翁》任务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单元意识 八下第六单元导语指出,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所选的课文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 有对精神自由的渴望 有对学习生活、理想社会的期望 有“不平则鸣”的呐喊 有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这些诗文有情趣、有理趣,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 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文言语感;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还要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因此本单元除了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词语、句式)和论事说理的技巧外,更重要的是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从古人身上学习哲思与情怀,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文本解读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卖炭翁》课后练习题二讲述了卖炭翁以伐薪烧炭艰难维持生计却横遭抢夺的悲惨故事。课后的知识链接中,白居易的《新乐府序》写道: 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断为五十篇。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义,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文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平易易懂、言辞真切、事件真实、语言流畅。这个重要的主张可以贯穿课堂始终,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课后思考探究题二问: 从《卖炭翁》中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针对这个问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如宫市制度、宦官专权等历史背景。 诗人的态度又是怎样通过对人物、事件的描述表现出来的?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情境活动,把握作者态度。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对卖炭老人及宫使形象的刻画。 积累拓展要求背诵本诗。可采用多种朗读的方式,使课堂书声朗朗。并让学生任选一首诗,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改写成一则小故事,当作本节课的课后作业。 【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熟读成诵,使学生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思维能力:比较联读,分析三首诗在中心事件、社会现实、态度情感、诗眼方面的异同,使学生体会现实主义诗歌“合为事而作”。 审美创造:以读促悟,感受诗人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怀。 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结合诗歌背景、内容,挖掘内涵及主旨,探究杜甫、白居易在生存困境中的精神突围。 【教学重点】 概括故事内容,学习描写、对比的手法,分析卖炭老人和宫使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态度。 【教学难点】 跨越时代,体会白居易的文学主张和情感态度,产生自己独特的情感领悟。 【教学方法】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启发法、情景演绎法、问答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走进现实主义诗歌 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 读《石壕吏》,我们看到了一位旁观者,目睹了一户普通人家的家破人亡,感受到战争带给人们的苦难,感受到杜甫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们看到一位身处困境却不忘人民疾苦的慈悲的伟大的诗人,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时代呼吁。 让我们进入课文,走进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去看看诗人所见之事,感悟诗人所思所想。 二、文见人品 快速浏览课文,从中寻找关于作者的相关信息,学习预习的方法。(预习不只是预习课文内容,要将课文正文、注释、课后习题和知识链接结合起来。在平时做试题也应如此,综合利用一切有用的信息。) 1.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