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初探苍穹 揭秘太空之旅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通读课文,梳理宇航员太空一日的主要经历,理解文章结构。 2、积累语言:掌握“失重”“舷窗”“黑障”等科学术语,体会精准描写的表达效果。 3、情感体验:通过细节分析,感受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心理变化与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梳理太空任务的时间线与关键事件(发射、失重、返航)。 2、分析“舷窗裂纹”“黑障惊魂”等场景的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 1、理解航天任务中的科学原理与人文情怀的结合。 教学流程 一、导入———太空初印象”视觉冲击(8分钟) 1、情境创设: 播放神舟飞船发射、太空舱内失重视频片段,提问: “如果你是宇航员,在太空中可能会经历什么?” 学生自由联想并分享关键词(如“失重”“孤独”“壮丽”)。 明确目标: 2、通过《太空一日》,揭开太空任务的神秘面纱,感受科学探索的艰辛与浪漫。 二、通读·理“太空日程”(15分钟) 1、速读圈画: 任务:默读全文,用“△”标出时间节点(如“发射倒计时”“进入黑障区”),填写表格: 阶段 关键事件 宇航员感受 发射阶段 火箭升空、超重压力 “仿佛被巨人紧紧挤压” 太空驻留 失重实验、舷窗裂纹 “像一片羽毛漂浮”“心猛地揪紧” 返回阶段 黑障区通讯中断、着陆冲击 “寂静中的恐惧”“如释重负” 2、科学小讲堂: 教师简要讲解“黑障现象”“超重失重”的科学原理,辅助理解文本。 三、细读·析“惊险时刻”(20分钟) 1、场景聚焦(小组合作): 任务:选择“舷窗裂纹”或“黑障惊魂”场景,完成分析表: 描写角度 原文语句 表达效果 动作描写 “死死盯住裂纹,手指微微颤抖” 体现紧张与专业素养 心理描写 “寂静中,心跳声震耳欲聋” 渲染危机氛围,突出心理压力 环境描写 “舷窗外,裂纹如蛛网蔓延” 比喻手法增强画面感与危机感 角色扮演: 学生分角色模拟“地面指挥中心”与“宇航员”的对话,还原危机处理过程。 四、深读·悟“航天精神”(12分钟) 1、金句品析: 聚焦“在太空中,祖国是我唯一的坐标”,讨论: “这句话如何体现宇航员的信念?”(预设:科学探索与爱国情怀的交融) 2、现实勾连: 展示中国航天成就(如天宫空间站、探月工程),探讨课文对当代青少年的启示。 五、小结与作业(5分钟) 1、学生总结:用比喻句概括航天精神(如:“航天精神是暗夜中的灯塔,指引人类前行”)。 六、作业设计: 1、基础题:绘制“太空一日”思维导图,标注关键事件与感受。 2、实践题:采访家人对航天的看法,整理成100字报告。 七、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初探苍穹 一、事·太空三幕 发射:超重压力 → 太空:失重危机 → 返航:黑障挑战 二、情·天地之间 紧张揪心 → 冷静应对 → 如释重负 三、神·信念之光 “祖国是唯一坐标” = 科学精神 + 爱国情怀 八、设计说明 1、视觉化导入:通过震撼视频激发兴趣,为科学文本学习铺垫情感基础。 2、表格支架:结构化梳理事件与情感,帮助学生快速把握文本脉络。 3、角色扮演:通过模拟对话将文本转化为实践,深化对危机处理的理解。 4、现实链接:结合中国航天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学习内驱力。 第二课时:解码科学 书写航天之梦 教学目标 1、语言鉴赏:分析精准描写与比喻手法,学习科学文本的文学表达技巧。 2、思维拓展:探讨航天事业的意义,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 3、实践应用:设计“未来太空任务”,撰写计划书并展示,提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 1、赏析文中科学现象的形象化描写(如“黑障如巨手遮蔽”)。 2、理解航天探索对人类文明的价值,思考个人与科学发展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将科学知识转化为文学表达,并在创新任务中体现团队协作与想象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科学VS文学”辩论赛(8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