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导入 未 选 择 的 路 弗 罗 斯 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情感。 2.了解文章的象征意义,学会使用象征的写作手法。 3.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诗歌蕴含的哲理。 4.学会慎重的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 学习目标 作者介绍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他曾先后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后来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波士顿以北》《山间》等。 朗读指导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走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迥异的旅途。 整体感知 1.理解诗意,每一小节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2.诗中的“路”有两层含义,你能说出来吗? 1.理解诗意,每一小节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不能同时走,必须选择一条;而一旦选择了一条,就没有回头的机会了。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却留恋着另一条路,担心选择错误而难以回头。 第四节:写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 2.诗中的“路”有两层含义,你能说出来吗? “路”,表面指自然界中的道路,另一层象征了人生的选择(暗指人生之路)。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1.诗人为何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迹更少的一条”“道路”? 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也因为“人迹更少”,需要人们去开拓,从而拓展成为一条大道;正因如此,这条道路更具有魅力,可见作者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 内容探究 2.课本131页问题 明知“难以再回返”,却说“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其中包含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经验 “路”指人生的选择,诗人感叹人生不只有一条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选择了一条路后,又常常会产生对未选择的路的留恋。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4.你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诗人通过叙述对森林中两条路的选择,说明了在人生道路上有许多重大的选择,一旦确定了要走的道路,就会决定一生的命运。 3.在诗中,诗人明明已经做了选择,但为什么把诗题定为《未选择的路》 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和不可逆转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