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01695

2.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2课时课件(共21张PPT) 2024-2025学年高一生物苏教版必修2

日期:2025-04-19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9次 大小:388000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1张,苏教版,生物,高一,学年,2024-2025
  • cover
(课件网)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2课时 分析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认知生命的共性及差异,渗透生命观念。 01 02 阐述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方法、过程。感悟科学技术在生命科学探索过程中的作用的同时培养科学思维。 赫尔希 蔡斯 艾弗里实验的不足之处又是什么呢?有没有更有说服力的实验呢? 认识T2噬菌体和细菌 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它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头部内含有DNA。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就会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进行大量增殖。当噬菌体增殖到一定数量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大量的噬菌体。 T2噬菌体 DNA 蛋白质外壳 噬菌体借尾丝吸附在细菌表面。 把DNA注入到细菌细胞。 利用细菌的化学成分、酶系统和核糖体合成出噬菌体的DNA、蛋白质。 新合成的DNA、蛋白质组装成很多噬菌体。 细菌解体,释放出噬菌体。 T2噬菌体如何侵染大肠杆菌? (1)合成子代病毒的模板: 亲代噬菌体病毒的DNA (2)合成子代病毒DNA的原料: 大肠杆菌提供的四种脱氧核苷酸 (3)合成子代病毒蛋白质外壳的原料及场所: 原料:大肠杆菌的氨基酸 场所:大肠杆菌的核糖体 想一想? 一、 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实验方法: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35S、32P DNA 蛋白质 (C、H、O、N、P) (C、H、O、N、S) 思考: 为什么选择35S和32P这两种元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作标记?用14C和18O同位素标记可行吗? 标记 特征 元素 思考:怎样用同位素分别对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做标记? 01 用分别含有35S 和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 02 用噬菌体分别侵染上述被标记的细菌; 活细胞 寄生 : 上清液放射性很高, 子代噬菌体中无35S 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 搅拌 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颗粒与细菌分离 离心 沉淀物放射性很低。 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说明蛋白质未进入大肠杆菌 上清液放射性很低。 沉淀物放射性很高。 子代噬菌体中含32P 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颗粒与细菌分离 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 搅拌 离心 实验结果 35S标记的实验 32P标记的实验 标记部位 放射性情况 上清液 沉淀物 子代噬菌体有无放射 蛋白质 很高 DNA 很低 无 有 很高 很低 实验结论: 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因此,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用35S标记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 经短时间保温后用搅拌器搅拌 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细菌裂解后检测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 35S标记的实验发现沉淀物中也有放射性,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搅拌不充分导致部分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上,离心时随细菌到沉淀物中。 32P标记的实验发现上清液中也有放射性,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培养(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还未侵染细菌; 培养(保温)时间过长,部分子代噬菌体已经释放。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拓展 1.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进行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用32P和35S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B.用35S标记T2噬菌体,侵染、离心后35S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 C.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所需原料由大肠杆菌提供 D.该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 有些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它们不含有DNA, 只含有蛋白质和RNA。 在这种情况下,RNA就起着遗传物质的作用。 流感病毒 艾滋病病毒 SARS病毒 二、RNA是某些病毒的的遗传物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