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摇篮曲》教学设计 教材: 课型:唱歌综合课 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 歌曲《摇篮曲》由汪玲、杨存德作曲。这是一首由六个乐句加结尾的一段体歌曲,6/8拍,F宫调式。这首歌曲曲调优美流畅、婉转动听,六拍子的节奏更增强了动荡摇晃的感觉,在轻柔而稍慢的歌声中,生动的描绘出一幅“我”轻轻摇动摇篮,哄宝宝入睡的幽静画面。 学情分析 : 四年级学生通过几年音乐课的学习,对音高、节拍、节奏等音乐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力也逐渐丰富起来。在上学期对2/4 、3/4拍的学习后,在本课中继三年级的《摇啊摇》和四年级上册的《愉快的梦》之后,又一次接触到拍的音乐。本课在聆听、律动和演唱中继续感受的特点,为五年级上册学习该节拍作预设。 教学理念: 在本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通过声情并茂的范唱和讲解做好正确的示范、启发和导向工作,着力对音乐情感因素的发掘,让学生在参与谈话、律动、演唱和演奏等诸多音乐实践中都有对“妈妈的爱”的深刻体验,使学生在陶冶音乐情操的同时激发其对母亲的爱。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聆听和演唱中外两首不同的摇篮曲,初步感受摇篮曲的风格,体验母亲对宝宝无私的爱,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爱。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参与聆听、律动、演唱、演奏等音乐实践,积累对6/8拍的感受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用轻柔、优美的声音准确的、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用轻柔、优美的声音准确的、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对歌曲五、六乐句音准的准确把握;用碰钟和沙锤为歌曲伴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钢琴 教学过程: 1、导入 以图片导入:幻灯出示妈妈晃动摇篮哄宝宝睡觉的图片,请学生说说该图片表现了什么样的场景? 生:妈妈晃动摇篮哄宝宝睡觉。 师:有位作曲家根据这幅图片创作了一首歌曲,如果让你给这首歌曲取名字,你会取什么名字? 生:《摇篮曲》。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歌曲。 2、新课教学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以及速度、力度。 情绪:亲切 柔和 优美等 速度:慢速 力度:弱 2、认识摇篮曲这一音乐体裁。 师:《摇篮曲》不单单是我们刚才听到的这首歌曲的名字,同时它还是一种重要的音乐体裁。 摇篮曲最初是妈妈哄宝宝睡觉演唱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种专门的音乐体裁。既包括人声演唱的歌曲,也包括用乐器演奏的纯器乐曲。摇篮曲一般都具有亲切、温存、安宁的特点,曲调平静、抒情,起伏不大,富有歌唱性。节奏平稳,经常采用3/4、4/4、6/8拍子。 3、复听教师范唱歌曲,再次感受摇篮曲的风格,同时关注歌词,了解歌曲内容。 (这首歌曲的歌词简单朴实、浅显易懂,学生较容易理解。在此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歌词“晚风婆婆”和“月亮姐姐”,体会妈妈对宝宝说话的口气,富有儿童化的语言,感受蕴涵其中浓浓的母爱。) 4、关注歌曲节拍,模仿摇篮轻轻摆动的动作,随歌曲节拍做律动。 (引导学生发现歌曲的拍子为6/8拍,该拍子具有摇摆、荡漾的特点。师生一起回顾哼唱四年级上学期学习的《愉快的梦》,感受6/8拍摇摆荡漾的特点和其带来的放松、舒服的感觉。) 师:让我们也用手儿当摇篮,学着妈妈的样子,轻轻摇着小宝贝随音乐律动。 5、学唱歌曲。 (1)随音乐用听唱法学唱歌曲,注意唱好结束句的渐弱、渐慢。 (2)难点突破: A、引导学生发现第二行和第三行词同曲异。教师演唱这两行,请学生说说哪一块不一样。学生通过对比聆听,找出在歌词“摇着小宝贝”处有变化。 B、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看五线谱上音的高低,划出该两句乐句的旋律线: 摇 着 小 宝 贝 C、教师弹琴教唱第二行和第三行词同曲异处,引导学生边唱边划旋律线,唱准此处相似旋律的音准。 (3)教师弹琴教唱歌曲第一段歌词,引导学生区别歌曲第一乐句和第二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