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最 后 一 次 演 讲 闻一多 教 学 目 标 1.了解演讲词的思想内容,把握演讲者的观点。 2.揣摩演讲者的语气语调,感受其强烈的爱憎情感。 教 学 目 标 3.品味演讲者的语言,理解即兴演讲的特点。 教 学 重 难 点 课 堂 导 入 课 堂 导 入 同学们对刚才视频中所演绎的历史事件有了解吗? 大家知道,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勾结,想要夺取胜利的果实,阴谋发动内战,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反内战、反独裁”的爱国主义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国民党反动派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方面撕毁政协会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他们暂时统治的区域制造白色恐怖,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疯狂镇压人民。 课 堂 导 入 1946年7月11日,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7月15日,云南大学召开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会上混入了国民党分子,在李公朴夫人血泪控诉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忌,说笑取闹,扰乱会场,让人忍无可忍。许多消息表明,国民党特务下一个暗杀对象就是闻一多,事先约定闻一多不作讲演,但此时他难压怒火,拍案而起,满腔悲愤地发表了这一篇演讲。会后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杀。这篇演讲就成了他的“最后一次演讲。” 作 家 作 品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学者、坚定的民主战士。1920年发表了第一首新诗《西岸》,从此进入中国诗坛。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散文《五四断想》等。他的诗歌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其散文抨击社会时弊,表达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 作 家 作 品 诗人 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作 家 作 品 学者 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作 家 作 品 民主战士 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作 家 作 品 巨人心中的巨人,大师笔下的大师。 ———臧克家 写 作 背 景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当局阴谋发动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民主和平,反动独裁和内战,开展了蓬勃的爱国民主运动。 国民党当局为了镇压这一运动,制造白色恐怖,屠杀爱国民主人士。1946年7月11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被特务暗杀。 闻一多是第二个暗杀对象,他毅然出席了15日举行的李公朴先生追悼大会,他事先没准备发言,但面对会场上特务们的无理取闹和嚣张气焰乙他忍无可忍,拍案而起,走上讲台,发表了这篇义正词严的讲演。 当天下午,他就被暗杀。课文是这次讲演的记录整理稿。所以称为“最后一次的讲演”。 基 础 梳 理 演讲词 概念 特点 表达效果 也叫讲演词、演说词。是指在公众场合就某一问题或某一事件等公开发表自己见解的讲话文稿。 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的作用,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等传达给听众或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以“写”来体现“说”的艺术,与其他文体相比,具有鼓动性、针对性和启发性等特点。 基 础 梳 理 《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用满腔爱国热忱谱成、用鲜血写就的文字,是一篇感彩鲜明的讲演词,属议论文体裁。 演讲词有以下特点: 第一,考虑听众对象,要有针对性。 第二,观点鲜明,态度明确。 第三,思路清晰,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