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第9课 辛亥革命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时空定位 1894年 1905年 1912年 1913年 1915年 1911年 辛亥革命 成立兴中会 国际背景: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三国同盟;英国、法国、俄国组成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不断扩军备战,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的导火线。1914.7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成立中国同盟会 中华民国成立 二次革命 护国战争 ◎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课标导航】 主题一:革命前的准备 —建立中国同盟会 组织基础 —宣传革命思想 — 提出三民主义 —革命志士革命活动 实践基础 思想基础 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3)提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1)创立兴中会; 1894年;美国檀香山 “振兴中华” (2)创立中国同盟会; 1905年;日本东京 政治纲领: 领导机构: 机关报: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总理 孙中山 《民报》 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同盟会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关系 3.革命团体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的成立; 2.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进一步传播(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革命党人的努力) 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条件 1.《辛丑条约》签订,中华民族危机更加严重,国内革命情绪高涨。 4.孙中山成为公认的革命领袖; 革命志士的奋斗 萍浏醴起义(刘道一、蔡绍南)1906年 安庆、(徐锡麟、秋瑾)1907年 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 (孙中山、黄兴) 1907年 黄花岗起义 (黄兴) 1911年4月 ———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主题二:辛亥革命 概况 (1)时间: (2)高潮: (3)领导人: (4)指导思想: (5)意义: 辛亥革命没有能够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失败的一面)。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1911年; 1911.10.10 武昌起义 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 三民主义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②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最大功绩) ③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④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⑤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革命成果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3.11 —创建中华民国: 地位: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1912.1.1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 【点拨】 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 民国年=公元年-1911, 公元年=民国年+1911。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对内: 实行独裁统治 对外: 出卖国家利益投靠帝国主义 袁世凯逼迫宣统帝退位 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破坏责任内阁制,刺杀宋教仁 镇压国民党 解散国会 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修改总统选举法 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建立中华帝国,登基帝位 主题三:维护革命 ———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 1913年,袁世凯刺杀宋教仁,镇压国民党 孙中山、黄兴号召反袁,发动“二次革命”,被袁镇压失败; 1915年12月 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5年底,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蔡锷、李烈钧、唐继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