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09572

【轻质减负】16 有为有不为 课件+教案

日期:2025-04-3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2次 大小:767537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轻质,减负,为有,不为,课件,教案
    ( 21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 ) ( 21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 ) 《有为有不为》教学设计 郑州外国语学校朗悦校区 李珍 一、课型 概念课 二、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季羡林散文《有为有不为》与2022版语文课标的育人理念深度契合。文章以质朴语言阐释人生抉择智慧,"有为"指向坚守文化根脉与精神品格,呼应课标"文化传承与理解"目标,其文白交融的笔法为学生提供语言运用典范;"不为"则强调摒弃功利浮躁,与课标反对机械训练、保护阅读本真性的要求相契合。教学中可立足"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对比、跨界联结,体悟作者在时代洪流中"守拙求真"的价值观,在语言建构中实现文化认同与生命教育的双重浸润。 2.教材解读 初中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开始形成较为明确而自觉的人生观、价值观,需要精心培育和引导。本单元围绕“修身正己”这一人文主题组织选文,旨在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角度,从古今作品蕴含的丰富的中华美德元素中获得道德的滋养、心灵的浸润,从而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有为有不为》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作者从国家、人民、人类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大小善”“大小恶”区别和联系的认识,并在文末提出希冀:人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应迷途知返。 第四单元的课文或立足当下,或阐释传统,或沟通古今,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中华美德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如何认识中华美德的继承、发展与创新问题也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三、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学生在七年级对议论文知识比较陌生,因此要先带着学生梳理议论文相关知识,尤其是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而且议论文的逻辑结构可能对他们来说比较抽象,需要拆解成更简单的部分,逐步引导。另外,道德议题可能涉及主观判断,学生可能在讨论时缺乏深度,需要教师提供框架或引导问题,促进深入思考。 2.行为习惯 他们的学习习惯可能包括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喜欢互动式学习,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同时,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还在发展中。所以,在分析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比如他们可能在理解议论文结构、抽象的道德观念时会有困难,需要更多的实例和引导。 3.关键能力 《有为有不为》作为议论文,结构比较清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这样的文章可能帮助他们学习如何构建论点,如何用例子支持观点,以及进行批判性思考。结合整个单元来说,对学生如何认识中华美德的继承、发展与创新问题也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四、学习目标 基础性目标 1. 我能读准字音,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大意,找到作者观点。 拓展性目标 2. 我能说出文中引用名言、列举事例的作用,并熟悉运用。 挑战性目标 3.我能体会文章平实质朴、简洁质朴的语言风格。 五、实现路径 基础性目标 实现路径 1.学生自读课文、注释,读准字音。 2.借助批注,熟读文本,找到作者观点。 拓展性目标 实现路径 1.找到课文中的相关名言、事例,并结合议论文文体知识分析其作用。 2.研读课后阅读提示,抓住关键句,理清行文思路。 挑战性目标 实现路径 1.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如何说理的,娓娓道来,明白晓畅,平易如画。 2.结合相关典型例句,进行赏析。 六、课堂流程 流程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创设 导入新课 2分钟 ①两千多年前,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今天,我们主张在“可为时代”做“有为青年”。如何看待“为”与“不为”?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有为有不为》将为我们拨开迷雾,指点迷津。 ②明确三级学习目标。 进入情景,明确活动任务。 齐读目标,明确学习目标。 任务一:文体知识梳理 5分钟 什么是议论性文章。 议论文语言特点。 论证方法分类。 ①齐读文体知识,了解并做笔记。 ② 任务二:整体感知理思路 20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