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时练习 一、基础知识 1.在我国,“义”文化意蕴丰厚,深入人心。请你参加“‘义’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源流追踪 (1)“义”甲骨文作“”,从“”从“”。“”即“祥”;“”,兵器。与战前占卜的吉兆有关。“再卜色变,遽告不义,公乃令偃旗”中的“义”便是用其本义: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中“义”则引申为: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义”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之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史记 屈原列传》) ② “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宋史 文天祥传》) ③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吕氏春秋》) “义”远流长 (3)“端午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心怀大‘义’”文化传承活动,请提出一项倡议。 2.分别选出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A.不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想法,人人都有这种想法,(只不过)贤德的人有能力不丧失罢了。 B.非常独立且贤德的人有这种心态,人人都有这种心态,(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C.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D.非常独立且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选出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 A.故不为苟得也(取得) 万钟于我何加焉(益处) B.蹴尔而与之(踩踏) 乡为身死而不受(同乡) C.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与生(假如,假使) D.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性)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同“辨”,辨别) 4.单选题:下列对《鱼我所欲也》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5.依次填入下列文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心的本色该是如此。成,如朗月照花, ,不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超然,是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驿站;败,仍滴水穿石, ,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的傲岸,有“将相本无主,男儿当自强”的倔强。荣, ,风采犹然;恰沧海巫山,熟视岁月如流,浮华万千,不屑过眼烟云;辱,胯下韩信,雪底苍松,宛若羽化之仙, ,海阔天空,不肯因噎废食。 ①汇流入海 ②知退一步 ③深潭微渊 ④江山依旧 A.③①④② B.①④②③ C.③④②① D.②①③④ 6.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用鱼和熊掌的类比引出中心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B.文章第一段用假设的方式一正一反地论述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道理。 C.乞丐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从正面论述了“此之谓失其本心”的观点,很令人震撼。 D.作者在文中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7.解释下列加点实词。 (1)贤者能勿丧耳 丧: (2)蹴尔而与之 蹴: (3)乞人不屑也 不屑: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 (5)妻妾之奉 奉: (6)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7)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8.《鱼我所欲也》作者 ,(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是 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 ,后世常以“ ”并称,有“亚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