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语文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2710912
第16课《有为有不为》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5-04-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8次
大小:314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张
16课
,
有为有不为
,
教学设计
,
--2024-2025
,
学年
,
统编
《有为有不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梳理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思路,深入理解 “有为”“有不为”的内涵及判断标准,并能够熟练运用文中观点分析现实问题。 思维能力:通过举办演讲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品读文章语言,体会作者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明确在生活中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 “有为有不为” 的内涵,明确其与善恶大小的关系,把握文章的核心观点。 学习文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述的写作技巧,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体会其论证的严密性。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局限,联系现实生活,深刻思考 “有为有不为” 在当今社会的多元意义和价值。 帮助学生将 “有为有不为” 的理念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投影出示一段关于英雄人物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做出正义抉择的视频,以及一段关于某些人因贪婪自私而做出违法乱纪行为的视频。视频播放结束后,向学生提问:在视频中,我们看到了截然不同的行为,大家思考一下,这些行为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是什么决定了人们做出这样的选择? 英雄人物帮助他人、维护正义的行为是应该做的,而那些违法乱纪、自私自利的行为是不应该做的。决定这些选择的可能是一个人的道德观念、内心的良知等。通过引导学生对视频内容的思考,初步引发学生对 “有为有不为” 的兴趣,为后续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继续提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面临各种选择,比如在公交车上是否给老人让座,看到地上有垃圾是否捡起,面对考试作弊的诱惑是否抵制。大家可以分享一下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选择,并说说自己当时是如何做的,为什么这样做? 学生分享生活中的选择后,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指出这些看似简单的选择背后,其实都涉及到 “有为有不为” 的思考。进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课文《有为有不为》,让学生带着对生活中 “有为有不为” 现象的思考,走进课文,看看季羡林先生对这个问题有怎样深刻的见解。 (二)预习检测 走近作者:季羡林(1911 年 - 2009 年),字希逋、齐奘,山东临清人。他是我国著名的学者、作家、翻译家 ,在学术界有着极高的声誉,与饶宗颐并称为 “南饶北季”。季羡林先生早年留学国外,精通多国语言,包括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尤其在吐火罗文研究领域造诣深厚,是当代世界上仅有的几位精通这门语言的学者之一。他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 24 卷。季羡林先生不仅在学术上成果丰硕,还具有高尚的人格品质,他生前曾撰文三辞 “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等桂冠,展现出他谦逊、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了解季羡林先生的生平与成就,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观点。 字词积累: 诉诸(sù)、轮廓(kuò)、制裁(cái)、迷途知返(mí) 闭目养神(bì mù yǎng shén)、屈膝(xī)、笼统(lǒng tǒng) 得逞(chěng)、毅然(yì rán)、大逆不道(dà nì bù dào) 贰臣(èr chén)、千里之堤,溃于蚁穴(kuì) (三)课文教学 学习任务一: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大意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朗读结束后,提问:同学们读完文章后,想一想,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文章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段):开篇解释 “为” 的含义,引出 “有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练习题(含答案)(2025-04-16)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三 主题通关 课件(共63张PPT)+学案(2025-04-15)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六 说明文阅读 课件(共91张PPT)+学案(2025-04-15)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三 文学性文本阅读 课件(共326张PPT)+学案(2025-04-15)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二 整本书阅读 课件(共120张PPT)+学案(2025-04-15)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