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激趣导入 ①他官至宰相,且两度任相; 王安石 猜一猜,他是谁 ②他是现在的江西临川人; ③他坚持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④他还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⑤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我们学过的他的名句。 ⑦他字介甫,号半山,被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 登飞来峰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意。 2.抓住关键词,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意。 3.学习通过知人论世,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资料助读 关于飞来峰 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一种说是今浙江杭州的灵隐寺前。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朗读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解读诗歌 理解诗意 再读诗歌 理解诗意, 有疑难处小组合作探究 理解诗意 寻: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千”在这里不是实写,是指多。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闻说:听说。 鸡鸣见日升:传说站在塔上,五更天鸡叫的时候就看见太阳升起。 理解诗意 不畏:不怕。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缘:因为。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理解诗意 一座高耸入云的宝塔矗立在飞来峰上,十分壮观。 每当雄鸡报晓时,站在高高的宝塔上,就能看到太阳升起的壮美景象。 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 只因为自己身处最高处。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句赏析 从描写角度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这两句也点出诗人立足点之高,暗喻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也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飞来山上千寻塔”为正面描写,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塔之高; “闻说鸡鸣见日升”通过闻鸡鸣见日升的想象虚写塔之高。 合作探究 联系创作背景,说说你对“不畏浮云遮望眼”的理解。 “浮云”比喻奸邪小人。 既写了眼前之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合作探究 理解“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因为自己身处最高处。 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精神。 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这节课我们通过看诗题,知作者,析关键词,明意象等方法一起品读了这首诗,感受到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伟略。 这首即景抒怀诗,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这个道理。同样,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这样,只有在各个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课堂小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与《登飞来峰》两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相同点:都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不同点:《登飞来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