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一2025学年度下期九年级质量监测(-一) 语文试卷 一、语言知识运用(选择题每小题3分,第6题6分,共21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zi)不倦地汲(j)取知识,使白己学识渊博。 B.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碎首黄尘,燕然勒(1è)功,至今热血犹 殷(yon)红。” C.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掺(cn)杂在芦叶的清香里, 使杜小康不时地用劲儿嗅(xù)着。 D.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像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 春蚕咀嚼(jue)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鸣咽(an)。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揣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 漓漓一身的水。 B.无论一生遭受多少困恶欺诈,请依然相信人类的光明大于暗影。 C.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 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 D.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箫索的荒村。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千百年来,无数先贤孜孜以求,他们洒一滴墨使山河一色,凿一个字让天地 改观,把书法艺术演绎得淋漓尽致。 B.汉字力若千钧,我们才能在品读博大精深、蔚为大观的儒释道法诸子百家的 经典中掂量思想之重。 C.为了助力小南参加比赛活动,小北买了新的书法临墓本送给他,小南很是感 激,便付之一笑。 D.一种符号,万千个方块,穿越了五千年时空,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奔腾 不息。 4.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那美丽富饶的黑土地上,是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B.初中生近视情况日益严重的原因是过度看手机造成的。 九年级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 C.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及的重要保证。 D.为迎接世界读书日,同学们设计并制作了各种书签。 5,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形象地说,中国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演变史。 ④中国书法历史悠久,由金艾、篆、隶、草、楷、行逐渐发展而来。 ③遍观各个时期的名碑法帖,无不抽象浓缩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独有的风采。 ④学者博览碑帖,就是对这种民族精神潜移默化的欣赏和继承。 ⑤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在书法艺术中变得可触摸、可临墓体验、可实践继承。 A.③②⑤①④ B.②①③⑤④C.②③①④⑤ D.③④②⑤① 6.九年级的同学向小语倾诉心声,说出了各自的阅读困境。请你根据情境,为大家 出谋划策。(6分) 小文: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我感到压力倍增,毫无阅读的热情。 小语:(1) (3分) 小初:进入复习阶段,时间太紧张了,根本没有时间阅读。 小语:(2) (3分) 二、现代文及名著阅读(共39分)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10小题。(15分)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 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深入挖掘提炼中华文化符号、创新中华文化符号的叙事体系,是有放传递中华文化深 厚底蕴与时代价值的重要路径,不仅关乎立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更是塑造国家形象、 促进文化认同的关键所在。 抓住“国潮”出海新机遇,打造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新名片。当前,在移动化、数 字化、互动化传播格局的推动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呈现出一系列喜人景象。从“中 医针灸”到“汉服簪花”,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巧妙结合,催生出“国风国潮”新趋 势,形成独特的国际传播力量:从“村超”“村BA”到“杨柳青年画”,地方特色 文化符号与城市文旅深度融合,成为读懂中国的新窗口:从《逃出大英博物馆》到 A!微短剧《中国神话》,新型传播形式与数字科技的紧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