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13136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5-04-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9次 大小:2707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
  • cover
17、《爱莲说》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并积累本课重点文言词句;熟读并背诵本文。 结合课下注释完成文言文的基本翻译;了解托物言志这种表达感情的方法。(重难点) 体会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学习作者借莲花所表达出的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重点)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莲花历来为文人墨客们所称颂。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分别抒发了诗人不同的感情;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入荷花别样红”则抒写了满湖荷花带给人们的无尽喜悦。而还有一个人曾在做官时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他就是周敦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写的这篇《爱莲说》。 文学知识 关于文体 说,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 关于作者 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师范读(正字音、节奏) 除课下注释有注音的字外,还需要注意的有“予”yú,“宜”yí。 学生自读 疏通文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很,非常)蕃(多)。 【翻译】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欢的非常多。 晋陶渊明独(只)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翻译】晋朝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都很喜欢牡丹。 予(我)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濯(洗)清涟(水波)而不妖(过分艳丽),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更加)清,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植(竖立),可远观而不可亵(亲近而不庄重)玩焉(语气词)。 【翻译】我则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之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它洁净地挺立(在水中),(人们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它,却不可以靠近玩弄啊。 予谓(认为)菊,花之隐逸(隐居避世)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翻译】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噫(叹词,表示感慨)!菊之爱,陶后鲜(少)有闻(听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应当)乎众矣! 【翻译】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重点研读,探究主旨 《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环境)———虽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 “濯清涟而不妖”(生活习性)———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纯真自然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体态)———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气味、体态)———美名远扬、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气质)———自尊自爱、坚贞高洁 过渡:作者笔下的莲花美好而圣洁,而这莲似乎也不再单单是一种花了,更是代表了像莲一样的君子之人,然而世间又怎么可能尽是君子。 本文题为《爱莲说》,为何却又提到了其他两种花呢? 明确:文中以“牡丹之爱”和“菊之爱”衬托“莲之爱”。三种花代表了三种人,作者用牡丹所象征的富贵和菊花所象征的隐逸来衬托出莲花身处污浊环境也不同流合污,更好地突出了莲花的坚贞高洁;实际上也是用追随世俗的人和消极避世的人来突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洁身自好的像作者一样的人。写另外两种花来衬托,更能突出君子的品格。 过渡:文章的第一部分更多是在为我们描绘莲花,而第二部分则像我们刚才分析的那样,作者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