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14622

第14课《驿路梨花》课件(共32张PPT)

日期:2025-04-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5次 大小:93824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4课,驿路梨花,课件,32张,PPT
  • cover
(课件网)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悬知寒食朝陵使 驿路梨花处处开 "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暮色苍茫的云南哀牢山,层峦叠嶂,林海茫茫。就在这时,一缕幽香随风而至,竟是一片如雪般皎洁的梨花林! 林中有一座神秘的小茅屋:竹篾泥墙,草顶低矮,门楣上却写着温暖的'请进'二字。屋里无人,却备着清凉的泉水、喷香的米饭,甚至墙角的柴堆旁,还留着前人的留言…… 这座小茅屋的主人究竟是谁?是守山的老人?是路过的猎人?还是传说中那位名叫'梨花'的哈尼族姑娘?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彭荆风的笔触,走进《驿路梨花》的故事,一起揭开这深山中的温暖谜题。 新课导入 (一) (二) (三) 快速阅读法,把握故事梗概,理清文章结构。 学习目标 体会本文构思精巧、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学习文章层层设悬、巧用插叙的写作技巧。 赏析人物美好的心灵,评价文章助人为乐的主题精神。 目录 contents 01 知人论世 04 课堂总结 02 初读感知 05 当堂检测 03 研读课文 06 拓展延伸 知人论世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PART.01 彭荆风(1929-2018) 籍贯:祖籍江西萍乡。 身份:中国军旅作家,曾任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职称文学创作一级。 1949年6月在南昌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进入云南边疆,1955年由边疆连队调到昆明军区任创作员。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等。还有系列散文,中短篇小说,电影文学等。代表作品《解放大西南》曾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今夜月色好》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作者简介 《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作者彭荆风长期扎根云南边疆,亲历哀牢山险峻环境中的深山夜宿经历。文革后,他借陆游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触发灵感,以亲身经历为原型创作此文,通过小茅屋的故事展现边地民族代代相传的互助精神,讴歌雷锋精神在西南边疆的生根开花。 写作背景 初读感知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PART.02 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初读感知 寨( ) 扛( ) 撵走( ) 驿路( ) 迷茫( ) 露宿( ) 简陋( ) 折损( ) 喷香( ) 麂子( ) 菌子( ) 修qì( ) 陡qiào( ) 竹miè( ) zhài káng yì sù niǎn pèn lòu máng sǔn jǐ jùn 篾 峭 葺 词语积累 初读感知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延伸:延长伸展。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溢,水满外流。 通读全文,梳理文章脉络。 1.课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谁? 整体感知 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串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通读全文,梳理文章脉络。 整体感知 2. 按照故事发展的脉络给小说分层,并概括每一层的内容。 第一层(1-8):“我”和老余在赶路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层(9-12):小茅屋和茅屋里的东西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和疲劳,引发我们对茅屋主人的猜想。 第三层(13-27):瑶族老人诉说茅屋“主人”梨花的故事。 第四层(28-36):梨花的妹妹讲述茅屋的来历。 第五层(37):总结赞美。 研读课文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PART.03 1.通读全文,说说文章按照什么顺序进行写作。 研读课文 顺序: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 →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 →“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 →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 →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 →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1.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