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17244

第17课 短文两篇 爱莲说 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日期:2025-04-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2次 大小:187562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课堂,17课,短文,两篇,爱莲,教学设计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短文两篇 爱莲说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创作背景及文体知识。 2.通过反复朗读训练,从而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意。(重点) 3.合作探究,品析描写莲花特点的语句,并概括莲花所象征的君子的品质。学习本文衬托、托物言志等写作手法。(重点) 4.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并联系 当今社会实际,明白君子之志的现实意义。(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任务: 任务一 知识积累(预习检测) 任务二 读莲·知节奏 任务三 译莲·懂文意 任务四 悟莲·知君子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接下来观看视频…… 任务一 知识积累 预习检测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 2.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并能运用到写作和日常生活中 【了解作者】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湖南道州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谥号“元公”,著《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等。 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北宋文学大家黄庭坚赞誉:“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写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咦?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荷花,还要为它写诗呢? 莲花又称荷花、芙蕖、鞭蓉、水芙蓉、水芸、水旦、水华等,溪客、玉环是其雅称,未开的花蕾称菡萏,已开的花朵称鞭蕖。 睡莲科,属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地下茎称藕,能食用,叶入药,莲子为上乘补品,花可供观赏。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 【文体知识】 “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字音字形】 任务二 读莲·知节奏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 2.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并能运用到写作和日常生活中 播放朗读视频(朗读短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读出感情、读准节奏 爱莲说 平直调(→)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牡丹;高升调(↗)语速缓慢自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节奏快,赞美的朗读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平直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平直调(→)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低降调(↘)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高升调(↗)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低降调(↘)牡丹/之爱,拖长音节读宜乎众/矣。 美读涵泳———关注语气 指导:读出不同语气,重读缓读标红色字 任务三 译莲·懂文意 回顾: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留(名词、古今同义词) 替(词语) 调(语序) 补(省略) 删(多余) 【诗文翻译】 【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东晋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译文】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但不沾染(污秽);它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 【译文】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译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