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下第二单元作文:说明的顺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语言运用:掌握常用的三种说明顺序,能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思维能力:条理清楚、顺序合理地写说明文。 审美创造: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表达习惯和负责任的写作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结合写作知识短文以及学习过的说明文,了解说明顺序的种类。 2.在写作中能够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确定说明内容,安排适合的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明文介绍事物或阐明事理,目的都在于让人获得知识。如何才能把知识讲得清楚明白呢?除了需要准确抓住事物的特征,讲究说明的方法外,还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合理的说明顺序,有助于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特征,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规律。 二、教学新课 导学一:把握三种说明顺序 明确: 1.时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技术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 示例: 《大自然的语言》开头一段按时间顺序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 示例: 《梦回繁华》先介绍画面开卷处描绘的内容,然后再介绍画面中段描绘的情景,最后介绍画卷后段描绘的街道。各个部分又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层次清晰地进行介绍。 3.逻辑顺序 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或由概括到具体,或由特点到用途,或由整体到局部,一一进行介绍说明。不管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器物等,还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用于以逻辑顺序来说明。 示例: 《恐龙无处不有》隐含着逻辑推理过程,由现存的现象和科学事实一步步推理得出结论。 通常情况下,一篇说明文往往以一种说明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示例: 《中国石拱桥》整体上采用的是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而在举桥梁例子的时候,则采用了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 导学二:实战演练 (一)你有自己特别熟悉、喜欢的小天地吧?比如你自己的房间、你在教室里的座位、校园里的某个角落等。请以“我的小天地”为话题,写一个片段,向别人介绍它。200字左右。 例文引路 我的小天地 走进我的小天地,打开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靠窗的书桌,约85厘米高,它与卧室的门相望。在书桌的前面,放着一把舒适的靠背椅,和书桌一样,都是原木色的。在书桌的左方,有一张小床,那就是我经常念叨的,我亲爱的“窝”。在“窝”的一角住着一只“大白熊”,当然,那只是毛绒玩具,可它却为我的“窝”增色不少。想想看,在寒冷的冬夜抱着一只大白熊进入梦乡,那是多么幸福的事啊!现在,再把目光转向床头柜。瞧!床头柜上摆着一盏台灯,台灯旁还躺着一群“小知识分子”,有童话、作文、小说等。这些都是本人失眠时的精神食粮,遇到挫折时的良师益友。 点评: 1.空间顺序,条理分明。短文采用了空间顺序,运用方位词,如“前面”“左方”“一角”等,使说明显得条理清晰。 2.用语准确,生动具体。在介绍自己的小天地时,用“约”“经常”等词,语言准确;用“窝”“大白熊”等词语,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 (二)你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这几年,你觉得周围的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