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淀区 2024 - 2025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练习高三语 文答案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分 1.(3 分)A。“内外因素相互影响,推动事态沿着一定方向加速发 展以后,才形成了‘势’”错误,根据材料一,“势”源于土墩斜面 给人的倾向感以及斜面对圆球可能产生的加速作用,一个系统内在的 张力或外界的影响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它们对逆势、顺势者有不 同作用,但并非是事态加速发展后才形成“势” 。 2.(3 分)C。A项“不战而屈人之兵”属于“人设之势”,不是“自 然之势”;B 项中国山水画的“境”是审美主体的感悟加之于审美客 体而形成的,并非客观存在的自然特性;D项米芾的“侧锋刷字”是 对“势”的创造性运用,没有突破古代书论中对“势”的追求。 3.(3 分)A。①趋势角度,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世 界发展大趋势,“一带一路”倡议与之相符;②形势角度,金砖国家 扩容与“全球南方”战略合作体现中国关注大国间格局变化,重视与 新兴市场国家、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③势力角度,《中国制造 2025》强国战略行动纲领有助于提升国家应对风险的能力。 4.(3 分)B。“鼎足之势”强调的是三方对立的局势,并非形象地 描述位差带来的势能。 5.(6分)诗句通过描写蜀道上下的险要地势营造“势”。“上有六 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极言蜀道之高、川流之险, 形成巨大的位差,产生强大的力量感,体现出“势”的位置和力量内 涵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从侧面烘托蜀道之难, 强化这种险峻的“势” 。在营造“境”方面,诗人描绘的惊险奇特 的蜀道景象,引发读者对蜀道艰难险阻的想象,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感受到蜀道的艰险与神秘,这是审美主体(读者)结合诗句描绘的景 象(审美客体)产生的感悟,从而营造出独特的“境”。 二、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分 6.(3 分)D。“暴”应解释为“暴露、显露”。 7.(3 分)B。A 项,“为”,前一个表疑问,可译为“为什么”;后 一个是“是”的意思 。B项,“者”,均为代词,指人或事物 。C 项,“于”,前一个表被动;后一个是“在”的意思 。D项,“是”, 前一个是指示代词,这;后一个与“者”连用,表停顿。 8.(3分)C。“私之,故钟鼓不作”应理解为“这是不公开的举动, 所以不鸣钟击鼓地声讨”,“私”是“不公开”的意思,不是“偏 爱”。 9.(3分)D。柳宗元写《辨侵伐论》主要是为了辨明“侵”与“伐” 的区别及用兵的原则,提醒后世用兵者慎重对待战争,而不只是减少 战争危害。 10.(6分)“伐”的条件:对方有残害贤能、危害他人等恶行,要 向天下宣告其罪恶;自身要做到义、人力、货食充足;还要确立礼仪, 端正名分,修饰言辞;危害不大时,征讨范围不超过邻国,危害大时, 征讨范围不超出其恶行影响的范围;不是有违逆天地、横行四海的大 罪,不用惊动天下的军队 。“侵”的条件:对方依恃险固之势而不 臣服,阻塞王命;先发布文告,施行文德教化,若对方仍不改变,然 后才用兵征讨 。 三、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30分 11.(3分)C。“舟中赏月饮酒,自得其乐”错误,诗中未提及在舟 中饮酒,且结合“萧条欲何适,出处无可齐”等诗句可知,诗人心情 复杂,并非自得其乐。 12.(3分)D。“‘新月’与‘故畦’形成反差,暗含对故园的思念” 错误,“衣上见新月,霜中登故畦”主要是写诗人在霜中登上旧田埂, 看到新月,营造出一种静谧、孤寂的氛围,没有体现出对故园的思念。 13.(6分)同意。“轻快”体现在:“童戏左右岸,罟弋毕提携。 翻倒荷芰乱,指挥径路迷。得鱼已割鳞,采藕不洗泥”描绘了儿童嬉 戏、捕鱼采藕的欢乐场景,充满生活气息,展现出轻快的氛围 。“沉 郁”体现在:“远郊信荒僻,秋色有余凄”描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