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24138

七年级语文下册新部编版第17课《爱莲说》课时练习(含答案)

日期:2025-04-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78次 大小:12165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七年级,语文,下册,新部编,17课,爱莲说
  • cover
七年级语文下册新部编版第17课《爱莲说》课时练习 一、选择题 爱莲说 周敦颐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蕃: (2)濯清涟而不妖 濯: (3)香远益清 益: (4)亭亭净植 植: (5)宜乎众矣 宜: 2.翻译下列句子。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4.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下列对文章《爱莲说》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了莲花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 B.文章借菊花和牡丹的形象,从正面衬托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寄寓了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 C.作者赞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提倡洁身自好的个人道德修养,体现了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D.文章骈散相间,错落有致,音节和谐。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声) 往来无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B.惟吾德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 可爱者甚蕃(多) C.出淤泥而不染 (污秽)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靠近赏玩) D.莲,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不蔓不枝(枝茎) 阅读《爱莲说》,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了莲花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 B.文章借菊花和牡丹的形象,从正面衬托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寄寓了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 C.作者赞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提倡洁身自好的个人道德修养,体现了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D.文章骈散相间,错落有致,音节和谐。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8.下列对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行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B.文章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述,突出它们各自的德行品格。 C.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D.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所爱,有强烈的比较效果。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下列选项中与“水陆草木之花”中“之”的用法和意义完全一样的是( ) A.何陋之有? 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友人惭,下车引之 二、名句名篇默写 10.爱莲说 (1)无论处于怎样的成长环境,我们追求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不能改变,正如《爱莲说》中所说“ , ”。 (2)《爱莲说》中,周敦颐以“予独爱莲之 , ”表达了对莲的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